神珠将反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0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科属 5 神珠将反的病因病机 6 神珠将反的症状 7 需要与神珠将反相鉴别的疾病 8 神珠将反的治疗 9 神珠将反的治疗
      9.1 辨证治疗
        9.1.1 风邪袭络
          9.1.1.1 症状 9.1.1.2 证候分析 9.1.1.3 针灸治疗 9.1.1.4 卫外失固 风邪中络
            9.1.1.4.1 症状 9.1.1.4.2 证候分析 9.1.1.4.3 治法 9.1.1.4.4 方药治疗
          9.1.1.5 肝血不足,风中脉络
            9.1.1.5.1 症状 9.1.1.5.2 证候分析 9.1.1.5.3 治法 9.1.1.5.4 方药治疗
        9.1.2 脾虚湿盛,风痰阻络
          9.1.2.1 症状 9.1.2.2 证候分析 9.1.2.3 治法 9.1.2.4 方药治疗
        9.1.3 肝阳化风,挟痰上扰
          9.1.3.1 症状 9.1.3.2 证候分析 9.1.3.3 方药治疗 9.1.3.4 针灸治疗
        9.1.4 气虚血滞,络脉瘀阻
          9.1.4.1 症状 9.1.4.2 证候分析 9.1.4.3 治法 9.1.4.4 方药治疗
        9.1.5 外伤瘀滞
          9.1.5.1 症状 9.1.5.2 证候分析 9.1.5.3 方药治疗 9.1.5.4 针灸治疗
      9.2 针灸疗法
        9.2.1 体针
          9.2.1.1 方一 9.2.1.2 方二 9.2.1.3 方三
        9.2.2 电针 9.2.3 皮肤针
      9.3 饮食疗法 9.4 手术
    10 医案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神珠将反的穴位

1 拼音

shén zhū jiāng fǎn

2 英文参考

windinduced squin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paralytic strabi *** u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神珠将反为病证名[1]。见《证治准绳·杂病》。指目珠偏斜一侧而不能转动者[1]。

《张氏医通》卷八:“神珠将反者,谓目珠不正,虽欲转而不能转,乃风热攻脑,筋络牵急,吊偏神珠,是以不能运转”。

风牵偏视(windinduced squint paralytic strabi *** us)为病证名[2]。《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之为神珠将反,并将其中眼珠偏斜严重,黑睛几乎不可见者,称为瞳神反背[2]。是指以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为主要表现的眼病[3]。主要由风中经络所致[2]。

风牵偏视相当于西医学之麻痹性斜视[2]。若伴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不利,甚至猝然昏仆者,属内科中风病[2]。

4 疾病科属

中医眼科

5 神珠将反的病因病机

神珠将反主要由风中经络所致[2]。

1.正气不足,卫外失固,或阴血亏少,络脉空虚,风中经络[2]。

2.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聚湿生痰,复感风邪,风痰阻络[2]。

3.肝肾阴虚,阳亢动风,挟痰上扰,阻滞经络[2]。

4.中风后遗,气虚血滞,脉络瘀阻[2]。

5. 外伤瘀滞:由枪弹金刃,跌打损伤,造成头眼外伤,气血瘀滞,经筋受损。

上述诸种因素皆可导致眼部受邪一侧经络的气血运行不利,使筋肉失养而弛缓不用[2]。反之,健侧由于络中气血运行通畅,筋肉舒缩功能如常,而状似拘急,牵引眼珠偏向健侧[2]。其病理正如《金匮·中风病》所云:“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

6 神珠将反的症状

神珠将反一般猝然发作,表现为单眼或双眼黑睛偏斜于眦侧,转动受限,视一为二,甚至上胞下垂或口眼㖞斜[2]。常伴有头晕、恶心、呕吐,步态欠稳等症状,遮盖一眼,多可消失[2]。

检查发现眼球向某一方向转动限制。若患者诉有复视,而外表看不出眼位偏斜时,可做红玻璃试验。

7 需要与神珠将反相鉴别的疾病

神珠将反须与共转性斜视相鉴别:共转性斜视眼球运动向各方向均无障碍,无复视、无头痛。

8 神珠将反的治疗

神珠将反发病与风、痰、气滞、血瘀均有关:若起病突然,兼恶寒、头痛、恶心者,为外风所致;若患者素有高血压、头晕耳鸣而发病者,为阴虚阳亢,升动太过则动风,风阳煎灼津液生痰,风痰上壅,窜扰经络,血脉涣散而致。若患者平素脾胃虚弱,风痰上壅,阻滞脉络,气血不行,则筋肉失养而不用。临证时应根据局部与全身病情辨证论治,目的在于祛邪通络,使气血运行复常[2]。此外,还可以配合针刺治疗以提高疗效[2]。

9 神珠将反的治疗

9.1 辨证治疗

9.1.1 风邪袭络 9.1.1.1 症状

目斜视,视一为二,或伴上睑下垂,发病急骤,或有眼痛、头痛发热,舌红,苔薄,脉弦[4]。

9.1.1.2 证候分析

络脉空虚,风邪中络,目部的经筋弛缓不用,则目斜视复视。风邪外袭,先伤皮毛,故初起可有头痛、发热等表证。[4]

9.1.1.3 针灸治疗

治法:祛风活络,调和气血[4]。

取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合谷、风池、足三里。[4]

随证配穴:内直肌麻痹者,取睛明、印堂。上直肌麻痹者,取上明(眉弓中点,眶上缘下)、攒竹。下直肌麻痹者,取承泣、四白。外直肌麻痹者,取瞳子髎、太阳。下斜肌麻痹者,取丝竹空、上明。上斜肌麻痹者,取球后、四白。[4]

刺灸法:针用平补平泻法[4]。

方义:合谷、风池疏风通络。足三里调气血,理脾胃。[4]

9.1.1.4 卫外失固 风邪中络

风牵偏视·风邪中络证(windinducedsquint with pattern of wind striking collateral)是指风邪中络,以发病急骤,可见目偏斜,眼珠转动失灵,倾头瞻视,视物昏花,视一为二,兼见头晕目眩,步态不稳,舌淡,脉浮数为常见症的风牵偏视证候[3]。

9.1.1.4.1 症状

发病急骤,黑睛猝然偏斜,转动受限,倾头瞻视,视物昏花,视一为二,起病多有恶寒发热、兼见头晕目眩,步态不稳,舌淡,苔薄白、脉浮等表证[2][3]。

9.1.1.4.2 证候分析

由于卫外失固,风邪乘虚入中,邪滞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失于濡养而弛缓不用,故致黑睛猝然偏斜。风邪外袭,先伤肌表,因而初起常有恶寒发热等表证。[2]

9.1.1.4.3 治法

疏风通络,扶正祛邪[2]。

9.1.1.4.4 方药治疗

可用小续命汤[备注]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芎䓖、杏仁、附子、防风、生姜。加减治疗:原方用麻黄、防风、防己、杏仁、生姜辛温发散,祛风通络;人参、附子、桂心、川芎、芍药、甘草益气助阳,调理气血,匡扶正气;黄芩苦寒,监制风药辛燥动火之弊,并防止风邪入里化热。若系风热为患,于方中去姜、桂、附,酌加生石膏、生地、秦艽、桑枝等,即成辛凉疏风,清热通络之剂。[2]

9.1.1.5 肝血不足,风中脉络 9.1.1.5.1 症状

黑腈猝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患者面色无华,平素头晕耳鸥,舌淡脉细,起病有恶寒、发热之类表证。[2]

9.1.1.5.2 证候分析

肝血亏虚,血不上荣头面则面色无华,头晕耳鸣,舌淡。血少不充血脉,故脉细。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以致起病见表证。风邪壅滞血脉,血行不和,筋肉失养而不用,因而黑睛猝偏,不得转动。[2]

9.1.1.5.3 治法

养血祛风[2]。

9.1.1.5.4 方药治疗

可用养血当归地黄汤[备注]养血当归地黄汤(《济生拔萃》):当归、川芎、熟地黄、芍药、藁本、防风、白芷、细辛。加减治疗:原方以当归、川芎、熟地、芍药养血活血;藁本、防风、白芷、细辛祛风散邪。若见外风引动内风之象,宜去藁本、细辛,酌加菊花、白蒺藜、僵蚕、钩藤祛风平肝。[2]

9.1.2 脾虚湿盛,风痰阻络

风牵偏视·风痰阻络证(windinduced squint with pattern of windphlegm obstructing collateral)是指风痰阻络,以目偏斜,眼珠转动失灵,倾头瞻视,视物昏花,视一为二,兼见胸闷呕恶,食欲不振,泛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为常见症的风牵偏视证候[3]。

9.1.2.1 症状

黑睛猝然偏斜,转动受限,倾头瞻视,视物昏花,视一为二,患者平素食少纳呆,胸闷呕恶,泛吐痰涎,舌苔厚腻,脉弦滑[2][3]。

9.1.2.2 证候分析

脾虚湿停,湿浊化痰,故平素食少纳呆,泛吐痰涎。复感风邪,风邪挟痰上塞,阻滞脉络,气血不行,则筋肉失养而弛缓不用,黑睛猝然偏斜。苔厚腻,脉弦滑亦属风痰之象。[2]

9.1.2.3 治法

健脾化痰,祛风通络[2]。

9.1.2.4 方药治疗

可用六君子汤[备注]六君子汤(《医学正传》):人参、白术、茯芩、甘草、陈皮、半夏、生姜、大枣水煎服。合正容汤[备注]正客汤(《审视瑶涵》):羌活、白附子、防风、秦艽、胆南星、僵蚕、法半夏、木瓜、松节、甘草、生姜。加减治疗:六君子汤健脾益气,除湿化痰。正容汤中白附子、胆星,法半夏、僵蚕祛除风痰;羌活、防风、秦艽、松节祛风除湿,疏通经络;甘草和中益气。两方合用,扶正祛邪,有标本同治之功。由于气血为风痰所阻,筋脉失养,故方中尚宜加入当归、赤芍等养血活血。[2]

可用正容汤加减治疗:若为初起,兼恶寒发热表症者,加桑叶、蝉蜕、振子。兼口干烦渴者,加石膏、知母。若素体软弱,食少纳呆,舌淡苔白腻者,合四君子汤。面色无华,素有头晕心悸,舌淡脉细者,合四物汤。素易感冒者,合玉屏风散。

9.1.3 肝阳化风,挟痰上扰

风牵偏视·肝阳化风证(windinduced squint with pattern of liver yang transforming into wind)是指肝阳化风,以黑睛突然偏斜不动,患者素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症,舌红苔黄,脉弦细为常见症的风牵偏视证候[3]。

9.1.3.1 症状

黑睛突然偏斜不动,眼球运动障碍,不能向麻痹肌作用的方向转动,患者素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症,面赤,心烦,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滑[2][3][4]。

9.1.3.2 证候分析

肝肾阴虚则筋骨失养,故腰膝酸软。阴虚阳亢,故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肝阳偏亢,主升主动,升动太过则动风,风阳煎灼津液则生痰,风痰上壅,窜扰经络,血脉涣散,故见黑睛猝然偏斜,甚至口眼㖞斜。因眼位偏斜,眼外肌麻痹,故眼球运动障碍。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滑,为阴虚阳亢,肝风挟痰之象。头晕目眩、耳鸣、面赤心烦、肢麻震颤和舌苔、脉象,皆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象。[2][4]

9.1.3.3 方药治疗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熄风[2]。

方药:可用天麻钩藤饮[备注]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生石决、框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加减治疗:原方重在平肝潜阳熄风,宜再加胆星、僵蚕、全蝎、贝母之类,以增强熄风化痰通络的作用。[2]

9.1.3.4 针灸治疗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熄风[4]。

取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穴和背俞穴为主,取太冲、太溪、合谷、肝俞、肾俞[4]。

随证配穴:眼区某部位肌肉麻痹者,参照本病“风邪袭络”型治疗。呕恶痰涎者,加中脘、丰隆[4]。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4]。

方义:泻太冲平肝降逆熄风。合谷为治疗口眼㖞斜的要穴,有通经活络作用。太溪、肝俞、肾俞滋补肝肾,补益元阴。[4]

9.1.4 气虚血滞,络脉瘀阻

风牵偏视·脉络瘀阻证(windinduced squint with pattern of stasis and obstruction of vessel and collateral)是指脉络瘀阻,多系头部外伤,眼部直接受伤或中风后,出现目珠偏位,视一为二,头晕头痛,舌质紫,苔薄白,脉弦为常见症的风牵偏视证候[3]。

9.1.4.1 症状

头部外伤,眼部直接受伤或患者有中风病史,后遗目珠偏视,视一为二,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不仁,面色萎黄,舌质紫或有瘀斑,苔白,脉弦或脉细[2][3]。

9.1.4.2 证候分析

中风病后正气亏虚,后遗之络脉瘀阻未除,故仍见珠偏眼斜口㖞,甚至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不仁。因气虚不能运血上荣,致面色萎黄,血脉不得充盈,故舌淡脉细。舌有瘀斑为血瘀之象。因无里热,故见白苔。[2]

9.1.4.3 治法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2]。

9.1.4.4 方药治疗

可用补阳还五汤[备注]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黄芪、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加减治疗: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话血化瘀通络。若再加白附子、僵蚕、全蝎等,更可消除中风后遗留于络脉之风痰,促使气血运行复常。[2]

9.1.5 外伤瘀滞 9.1.5.1 症状

有外伤病史,伤后目偏斜,或有胞睑、白睛瘀血,头痛眼胀,眼球活动受限,视一为二,或有恶心呕吐,舌红,苔薄,脉弦[4]。

9.1.5.2 证候分析

外伤气血瘀滞,维系于目的经筋、脉络受损,则出现目偏斜等症[4]

9.1.5.3 方药治疗

用桃红四物汤。

9.1.5.4 针灸治疗

治法:活血化瘀,通经活络[4]。

取穴:以眼区穴位为主。取睛明、承泣、瞳子髎、球后。[4]

随证配穴:眼内肌麻痹者,加印堂。上直肌麻痹者,加攒竹。下直肌麻痹者,加四白。外直肌麻痹者,加太阳。下斜肌麻痹者,加丝竹空。上斜肌麻痹者,加四白。[4]

刺灸法:针用泻法[4]。

方义:睛明、承泣、瞳子髎、球后皆为眼周穴位,针之有行气活血化瘀之效[4]。

9.2 针灸疗法

针刺治疗风牵偏视,效果肯定,对病程短者疗效较为满意。眼肌麻痹针刺治愈后,远期疗效稳定。多数报道认为,眼周邻近取穴效果较好。[4]

9.2.1 体针 9.2.1.1 方一

取穴:睛明、瞳子髎、承泣、四白、阳白、丝竹空、攒竹、颊车、地仓、合谷、太冲、行间、风池。

刺灸法:每次局部取2~3穴,远端循经配 l一2穴。斜向左者,针刺右侧;斜向右者,针刺左侧。用平补平泻法。

9.2.1.2 方二

杨元德《辽宁中医杂志》1988.

主穴:四白、合谷。

配穴:攒竹、丝竹空、瞳子髎、颜厌、风池、足三里、光明、肝俞、脾俞、胃俞、肾俞。

刺灸法: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捻转一次;四白穴可针3.3厘米深,以刺入眶下孔为佳,针感颇强,应缓慢刺入,得气后不可提插,以免伤及眶下动脉。

9.2.1.3 方三

取穴:睛明、瞳子髎、承泣、四白、阳白、丝竹空、太阳、攒竹、颊车、地仓、合谷、太冲、行间、风池[2]。

刺灸法:每次局部取2~3穴,远端循经配1~2穴。斜向左者,针刺右侧;斜向右者,针刺左侧[2]。

9.2.2 电针

以眼眶周围穴位睛明、承泣、瞳子髎、球后等为主,亦可配合四肢远端穴位如太冲、太溪、足三里、合谷等。进针得气后,选用疏密波或断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20~30min。[4]

9.2.3 皮肤针

取眼眶周围穴位及太阳、风池等,用中、强度 *** 叩刺。或选用电梅花针。[4]

9.3 饮食疗法

石菖蒲猪肾粥:石菖蒲30克。猪肾1枚,葱白30克,粳米60克。先煎菖蒲取汁去渣,再人其余3味煮粥。空腹食。

9.4 手术

目偏斜日久且严重者,若服药针刺等均无效,在排除颅内肿瘤后,如全身情况良好,可考虑手术矫正。

10 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