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物理学家李淼:如何给孩子讲关于外星人的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7

1898年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写下了第一部关于外星人的科幻作品《星际战争》,小说中,火星人攻击伦敦,这些火星人长得很像章鱼:有一个圆圆的肚子,有三条章鱼一样的爪子。这些火星人奠定了人类对于外星人的想象的模型,虽然长相奇特,但还是地球上某种生物的变形。

而后不计其数的科幻作品拿外星人做主题,人类永远有着这样的好奇:太阳系之外是否有其他行星乃至生命存在?宇宙中是否有比人类文明更高级的存在? 如果存在外星生物,他们长什么样?

影视作品《E.T.外星人》中的外星人

《给孩子讲地外文明》

对话

澎湃新闻 :你已经推出了四本“给孩子的物理学”系列丛书,这次选择讲“地外文明”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李淼: “地外文明”这个话题其实一直是小朋友和家长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如果去调查一下孩子们最关心的科学问题,估计排在第一位的依然是恐龙,其次恐怕就是地外文明了。有那么多科幻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涉及到外星人,原因就是不仅是孩子,大人也很喜欢这类话题。因此,在一系列关于物理学的少儿科普之后,就应该谈谈外星人了。另外,外星人这个话题涉及到天文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交叉,我自己就很感兴趣。

澎湃新闻: 给孩子讲物理学相关知识与给成年人讲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要采用什么方式让孩子理解深奥的内容?

李淼: 其实给孩子和成年人讲物理学以及任何其他科学知识,首先是共性:没有人不喜欢以听故事的方式来吸收知识。所以,我首先要采用的方式是讲故事。孩子和成年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其实孩子多数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任何知识,他们很开放,不像成年人会自设边界。这样,你就应该放开来给孩子讲,这是我为什么一开始就给孩子讲量子力学的原因。当然,孩子和成年人还有其他方面的不同,比如肯定不会喜欢你提任何一个公式,少数“学霸”例外。我写作的目标群体是尽可能大的群体。

电影《降临》剧照

澎湃新闻: 如何看待科幻小说和电影中的“外星人”形象?这些关于“外星人”猜想的合理性有多大?《星际战争》《疯狂的外星人》《三体》等科幻作品对我们进一步探寻“外星人”有着怎样的意义?

李淼 :外星人是人类根据自己以及地球生命想象出来的,最多加上当下人类科学技术的影响,比如有的外星人有着计算机一样的外形或大脑,所以,不合理的想象几乎没有。当然,有的想象确实没有参照科学知识,比如怪物的大小。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参见我的《科幻中的物理学》。

我觉得,反倒是那些没有具象的小说更有趣,例如《三体》里就没有任何关于外星人形象的具体设定。《星际战争》是最早关于外星人的文学作品,它的想象只能那样。而《疯狂的外星人》,坦率地说我不觉得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它的外星人形象纯粹是 娱乐 性的。

《疯狂的外星人》剧照

澎湃新闻: 在本书中,你还详细介绍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与智慧生命的诞生,这对孩子理解“地外文明”有怎样的帮助?

李淼: 生命起源问题是所谓三大起源问题中唯一还没有任何满意解答的问题,因此我讲外星人可能更侧重于理解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我只是借用外星人这个话题让孩子们对生命科学以及生命起源问题更加感兴趣。大家都在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我是基本同意这个观点的。所谓地外文明,或者更一般地说地外生命,它们出现的逻辑一定类似地球生命出现的逻辑。

澎湃新闻 :你为什么会在书中得出“生命在地球上出现是十分偶然的,以至于其实不存在什么外星人,至少在我们的银河系里不存在外星人”这样的判断?就目前而言,你认为人类会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吗?

李淼: 我是十分肯定地球文明是银河系内唯一的智慧生命,很简单,如果银河系内存在外星人,那么他们当中早就出现非常发达的文明,已经在地球上留下什么蛛丝马迹了(比如他们的微型机器人)。支持我的观点还有一个生物学的理由:人类还没有在实验室合成出任何意义上的生命,这就说明生命的出现是极端偶然的。我的观点是一个极端:我认为我们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

澎湃新闻 :在回溯人类 探索 外星人与宜居行星的漫长 历史 之后,你认为我们以后必须做两件事情:第一件,继续寻找超级地球;第二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为什么这样说呢?人类的基因有可能送到超级地球吗?我国航天事业将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李淼: 整个银河系是我们人类的,这是为什么我们要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人类的基因已经送出地球了,比如去年无尽之门将刘慈欣和我的基因送到太阳轨道。将人类基因送出太阳系是迟早的事情,很类似《流浪地球》电影中的第二方案。中国已经是航天大国,在不远的未来将成为航天强国。

澎湃新闻: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你近年来也一直在做科普,并广受欢迎。在你看来当前给孩子们的科普教育还有哪些误区?

李淼: 科学家对同行解释自己的学科最容易,其次是对研究生,再次是对大学生。对最大人群做科普是最难的事。少儿科普一直在发展,就像所有领域一直在发展一样。我们要珍惜所有在努力的同仁,至于所谓“误区”,进入“误区”的人会被自然淘汰的。

澎湃新闻: 后续你还打算将哪些有趣的物理学内容讲给孩子呢?作为“热爱诗歌的科普作家”,你最想选择哪首诗歌送给这群喜欢科学的孩子们呢?

李淼: 我今年计划推出三本“给孩子讲三体中的物理学”,这是另外一个系列。至于这次由博集天卷出版的“给孩子的物理学”系列下一个话题是什么,还要认真思考。关于诗歌,那么我得以“诗歌”的态度回答这个问题:文学中不存在最好,也不存在我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