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支运动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1
印支运动,也被称为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发生于地球历史上的晚二叠纪至三叠纪,即257-205百万年前。这一构造运动主要影响了今天的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法国地质学家Gromaget(1934年)在越南地质研究中的观察,随后在中国地质学界,特别是在黄汲清的倡导下,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最初,印支运动特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区上三叠统与中三叠统之间的地层角度不整合体现的构造运动。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术语已扩展,涵盖了从晚二叠世到三叠纪期间的所有构造运动。这个时期形成的地质构造带,即印支褶皱带,成为了地质学家们研究的重点。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地质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命名为不同的运动,如“象山运动”、“艮口运动”和“淮阳运动”。关于这一运动的归属,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它属于晚期海西运动,有的则认为是早期燕山运动。黄汲清在1945年将阿尔卑斯运动划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个阶段,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地质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代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之前“南海北陆”的格局。例如,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的“雪山海槽”在此期间褶皱上升,海水退缩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地区,这些区域仍保持着特提斯型海域的特征。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区域从浅海环境转变为陆地,使得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陆地环境,形成了现今的地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