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平遥国际雕塑节艺术家介绍——曾成钢《莲·水》《莲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2
莲,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士喜爱的植物,历代的吟咏赋予了它太丰富的文化内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莲子“连生贵子”、“多子多福”的朴实祝愿;莲作为花中君子,其“华实齐生,因果同时”的特质,又喻誉了艺术及人生的至善至美。

曾成钢选择了纯净、美好的莲为载体,却以另类的形式呈现。他创作的莲蓬,不再是以一贯圆润饱满的形象示人,而是变得枯萎干裂,唯有一颗颗莲子暗含其中、异常光润。“枯萎的莲内涵更醇厚,它沧桑、悲凉但是饱含希望,生命感更加强烈。”

在中国南方城市学习、生活的经历,使曾成钢对南国典型的水上植物莲荷情有独钟。 他用不锈钢制作了大块的莲,并营造了一泓清水与其搭配,使自然植物的意态与自然生命的神态相映成趣,别有一种清凉的气息和优美的意蕴,体现出对生命的关切。 “哪怕我要做一枝宁静的‘莲’,也要表达出生命的力量。”他说。

在创作表现上,这组作品也是有突破的,它表达的不是鲜活的莲的形象,而是经过提炼和概括的,富于结构和内涵的。 而采用不锈钢抛光等多种现代材质的处理,则强化了传统题材进入现代社会的力度。

曾成钢的本科和研究生求学生涯都是在中国美术学院度过的,使得他能够受到严格的现实主义写实功底训练;并在学习艺术之初就遭遇到东西方文化剧烈交汇与碰撞的文化现象——“85新潮”。

此外,浙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人画荟萃之地,直到近现代海派的形成都与此地有很深的渊源。 多元的教育和思潮的影响使他不仅系统地承接了扎实的写实主义造型传统,而且在文人写意的氛围中接受了人格的熏陶。

本科前后在工厂生产一线、企业基层的工作经历也是曾成钢创作背景中极为宝贵的人生财富。如今,其国内重要美术学院的学术和社会职务使他有了更高的视野和理想。 曾成钢的人生和艺术与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火热的生活体验和深入的东西方学术交融成就了他艺术人生的基本框架,这是一般人不具备的。

曾成钢作品中的“传统性”总是引人注目。在西方雕塑观念挑战中国雕塑地位之时,曾成钢的意识是清醒的——他沉迷于中国古典文化,深感中国古代传统雕塑如青铜器、兵马俑、佛教的雕塑以及民间雕塑中的本土文化魅力,并以中国雕塑的传统作为启迪的光芒照耀着自己的创作世界,从而使他的艺术具有非常独特的回归传统的意味。

在创作之初,他最企望探索的就是如何把西方的传统和中国自身的雕塑传统结合起来的课题——把中国古典雕塑的特性、西方古典雕塑的优长、以及西方现代雕塑的经验更好地融汇起来;而融汇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艺术越来越趋于具有中国文化的气质和审美特质。

他能根据不同主题自由地运用,灵活地掌握,恰当地使用,他的作品严谨不失大气,夸张地运用现代雕塑手法时,凸显内在的整体性。他的作品既能生发开去,又能恰如其分地收回来。这就是一种功夫、修养。他的作品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很有个性,表面平实、低调,内里很有内涵。

曾成钢雕塑语言的背景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整个中国的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看,他的观念是穿越性的,从当下时间穿越到历史时间,从现实空间穿越到精神空间。

雕塑是让文化物化的重要形式,能够完整形象地表现从古到今的中华文明史,既易于观赏、参观,又能较好保存,具有强大的公共交流性,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产生作用。它还可以形成一个城市的地标,对城市发展和品位提高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