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层次】——在梦想与行动中搭建一座稳固的桥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大家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每天的时间里,我怎样安排我的时间?每天我做了哪些事情?我怎样才能把它们做得更好?我又为什么要做这些,此时此刻的我角色是什么?我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也许有个时刻在困扰着我们,也许有的我们从没考过。但是,当你问自己这六个问题,并且深深的思考后,你会体验到他们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力量,因为这六个问题就来自于看似简单,但内涵深厚,精彩绝伦的逻辑层次。

【逻辑层次】 是一种思维的习惯,它帮助我们消除困惑与烦恼,它在自己的梦想目标与每一个细小的行动中建立一座稳固的桥梁,让我一步步的接近并达到目标,实现理想与梦想。

每个人的自我都是很复杂的系统,我们内在同时存在着各种声音、各种立场,它们有时候并不统一、和谐。虽然它们都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当中,但他们经常存在很多冲突。有的时候,我们决心朝某个方向走,但是不久之后,又有其它想法,会抵消原来的动力,所以会使得我们放弃之前的想法。有的时候,我们明明想去做一件事情,做足充足的准备,却由于内在和外在种种因素影响,导致我们想法发生改变,于是那件事情可能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够有效的整合我们的内在思维,就会经常陷入思维的瓶颈,就会感到困惑、纠结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的状态是好是坏,更不知道自己做错决定是否正确。

【逻辑层次】是我目前知道的整理思维最有效的工具,当我们因某个问题的陷入困境,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逻辑层次】做一个自我教练,或者给别人做个教练,这样来进行思维上的分层整理,帮我们找到或者建立内在的地图,使我们更加容易的找到解决方法和突破点,那么如此神奇的逻辑层次究竟是什么呢?

逻辑六层次是美国的NLP专家罗伯特·迪尔茨(Robert Dilts)在另两位科学家提出的基础之上,设计出的一个观察我们系统思维的模型,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教练工具。

从上到下分为六个层次:愿景/精神、身份、信念价值观、能力、行为和环境。我们通常把六个层次分为上三层:愿景/精神、身份、信念价值观,和下三层:能力、行为和环境。

第一层:愿景/精神

第一层,愿景/精神:我自己与其他人、事、物的关系。 当我们说到我们的使命、人生的意义、对社会的贡献,或者一家公司谈及它对社会的贡献时,便涉及到“精神”的层次了, 也就是我们的愿景和目的。

NLP大师李中莹老师,把这个层次定义为系统,意思是一个以上的单元,为了相同的意义或者目的,而在一起的集合,他们就都一个系统。其实,逻辑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是一个系统,而在精神这个层次,它是包含了一个我在内的,我和其他的人、事、物的关系。这个层次非常的有力量,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感觉自己对这个世界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我们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的时候,就会爆发出很大的能量。而且,当我与其他人、事、物发生关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与他人就会形成一个系统,这什么意思?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当我不知道逻辑层次的时候,我与逻辑层次之间是没有关系的,逻辑层次是逻辑层次,我是我。但是,当我知道了逻辑层次,开始了解或者去探索、分享它的时候,那么就不一样了,我好像来到了一座金字塔下面,我仰望着这座金字塔,我被这个金字塔深深的吸引了,觉得它奥妙无穷,非常精彩,当时他俯视着我,我就感觉到他突然向我开了一扇门,就顿悟了便走了进去,这个时候我与逻辑层次就成为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有互相影响。

所以当我们一个人谈及他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时候,或者一家公司谈及他对社会的贡献时候,就涉及到系统这个层次。当我们自我教练或者与教练别人的时候,我们要引导考虑以下问题:当你的愿望或者这个期望实现了,会是什么样的画面?在这个画面当中有谁,还有谁?这就是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或者当你拥有了这样的生活品质的时候,会给你周围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谁会从中受益呢?所以这个层次是非常赋能的,当我们一个人对另外人、事、物产连接、产生影响的时候,他的能量就会被激发出来。所以我们说“越连接越强大”。

第二层:身份

第二层:身份: 一个人或者一家公司怎样看自己,即:我是谁? 我们内在对自己的认知,或者一家公司怎样看待自己,如何给自己定位,或如何描述自己的身份,这就涉及到“身份”的意义了。

在【身份】这个层面,我们更加强调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份的积极的认同及对自己新的发现。在同一身份下,由于环境的不同,可能会有很多角色《 NLP简快心理疗法 》这本书里,李忠莹老师把身份比喻成钻石,而角色就是钻石上的每一颗启明。因此,当我们(包括我们的客户),在面对自己这么多角色的时候,发生定位不清晰的状况是一件多么正常的事情。我们有时会迷茫,不清楚现在扮演了何种角色,通常可能真的是我在做什么,很少去思考,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在潜意识里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一个例子:我的一个朋友,他的父亲生病住院了,平时的他和他的父亲关系不是特别融洽,但是在父亲住院的那段时间里面,他就一直告诉自己,这个时候不能让他父亲生气,我要做一个不惹父亲生气的儿子,这样父亲身体就会更快的好起来。所以不管父亲说什么,做什么他都忍住不反驳。这段时光里面,儿子有个很强的角色感,就是父亲生病了,我要做一个不惹父亲生气的好儿子。可是当父亲病好了,回家了以后,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之间又开始像以前一样出现意见不一致时候,据理力争,经常产生冲突,那个不惹父亲生气的好儿子不见了,好儿子的角色感不见了。他很苦恼,他向我倾诉的时候我就问他,我说你父亲住院时及出院后,你在和你父亲相处当中,你的角色分别是什么?当时他就愣住了,过了很久他才说:其实我的角色不应该有变化,是我自己没有做好,我忘了我自己应该扮演的一个角色。

我们【身份】这个层次当中,我们自己,也要去帮助客户/周围的人思考,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一个扮演何种角色,或是在未来的某时某刻、某情某景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拥有什么样的身份?你又是一个扮演何种角色的人?

第三层:信念、价值观:

第三层:信念、价值观:为了配合上述的身份,一个人或一个企业需要有一套怎样的信念和价值系统? 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必然地已经有了一个不自觉的身份,亦已经有了一套相关的信念与价值。在每天的生活、工作、运营中所持的一套信念和价值系统去处理每一件事。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很多关于自己的真理,比如:我相信什么?什么对我是最重要的?这些决定了我们做每一件事情的信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其实就是我们处理每一件事,与每一个人互动的时候所持有的态度、观点和立场。

多数出现的信念、价值层次我可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来思考:对我有什么好处?

在这个层次,我们可以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来思考:我为什么会做这些事?我为什么不做这件事?(为什么做/或不做?)这件事到底对我重不重要?(有什么(重要)意义?应该是怎样的?)这件事到底对我有什么好处?因为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不同,所以同样的事情看法、态度,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

上三层赋能的过程,我们在自我教练或给他人做教练时,如果我们在上三层做了很好的理清的时候,我们的意愿就会出来。但是,我们上三层做得再好,也是停留在“想”的层面,应用逻辑层次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知行合一,身心合一的过程,我理解上三层是知和心,下分层是行和身。能否让我们自己及客户知行合一,身心一致,取决于我们在每个层级的引导。

第四层:能力

第四层:能力:能力就是描述我们现在所具备的能力,以及我们能够做的事情。 这个层次涉及到一个人怎样认识自己能有的选择(有没有选择,或者是"我必须这样做?")。比如:我如何做这件事,我如何处理?我用什么样的方法呢?我需要培养哪些技巧?这个层次涉及到一个人有没有选择?有多少选择的。因为我们只有拥有了某项能力,我们才能做相应的选择。比如:你拥有了开车能力,你才可以当一个司机。每一个选择都是一份能力,故选择越多,能力越大。我们一般说的能力,表面上指的是技能,比如:懂英文、会弹钢琴等等,他们都是一种选择,所以我们只有拥有了某个能力也就能够做出想应的选择,我们做的选择越多,也意味着能力越强。情绪代表能力,也列入这个层次。

第五层:行为层

第五层:行为层:日常环境中具体的行为与反应组成。 无论你的能力如何,行为体现了你实际上每天的所作所为。在这个层次,我们需要进行具体行动类的思考:我在做什么?我能做些什么?哪些行为能让我得到自己想要的?我们需要采取哪些行动步骤?如果接下来做一个具体的行动计划,那会是什么?比如:我是一个销售员,我每天要拜访十个准客户,那么每天拜访十个准客户,这就是我的具体行为。

第六层:环境

第六层:环境: 行为和行动发生的外在情景,包括了所有外界的条件。在这个层次,我们要帮助自己或者被教练者落实上一层次所确定的行为,具体到哪个时间点和地点完成?以及可以运用哪些环境资源,和排除环境带给我们的干扰。对我们来说,环境既是限制,也是机会。世界上的种种外界条件,所有的人、事、物都在这个环境当中,即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能会阻碍我们的发展,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及如何运用我们所知我们所处的环境。

在这个层次我们及被教练者需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我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做这些事情?今天下午还是明年?比如:我曾经辅导过一个案例,一个人想要提升写作能力,怎么达到呢?他做出一个承诺,每个工作日写一篇文章。当时我问他:你打算在工作日当中什么时间和地点来完成呢?他当时听了以后问我:时间我可以理解,但是地点也很重要吗?我回答:重要!他考虑了一下,说我打算在每天下午2点到4点,在办公室来完成这件事情。他当时很激动,他说以前的只是想过每天要写文章,但是,从来没有把这件事情的具体,当它很具体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下午的2点到4点,在我的办公室的桌子上写文章的感觉了。

在环境层面,我们要跟自己及客户确认行动执行的时间和地点,而且这个时间与地点是不受干扰的,是在他掌控内的,去帮助他行动,而不是形成障碍的。因此,对于环境,我们需要反复的确认。就像上面这个案例,我当时反复问他,你确定你的时间和地点是最合适的吗?这个时间和地点能让你不受干扰的完成你的目标吗?如何有干扰那会是什么?你有什么办法和资源能够消除这个干扰?

练习:

我们通过一个练习来回顾一下各个层次,判断所处的逻辑层次是什么?

1、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开始这个项目。

2、我选择不寻求别人的帮助。

3、我特别喜欢和你在一起工作,你是一个有创意,有想法的人。

4、我觉得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

5、我曾经尝试过很多办法,都没有效果。

分析:

1、第一句话: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开始做这个项目。此话的重点在什么时候?因此应该属于环境层面。

2、我选择不寻求别人的帮助。这是我辅导一位客户,他一开始时候对于如何快速的提升自己的某项能力,非常焦虑,所以当我问他以前做过哪些努力的时候,他说呢,我想找一些人去请教,但是当我们将快结束的时候,我和他确认接下来的行动计划时,他就把这个找别人请教,这条划掉了,说我选择不寻求别人的帮助,我打我的时候听到以后就为他这个决定打动了,我当时就回应我说,你这个决定特别棒,你选择不寻求别人的帮助,说明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他这句话是在能力层次上,而我在信念层次上给予了他一个正面积极的反馈。

3、我特别喜欢和你一起工作,你是一个有创意,有想法。这句话在身份层面上,我们在沟通当中,通常应该给对方一个正面、积极的反馈。

4、我觉得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这句话在信念层,这个时候通常需要厘清,发生了什么让你觉得这是不负责任呢?他做什么你才会觉得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呢?

5、我曾经尝试过很多办法都没有效果。用了很多办法,去做了好多事情这个是在行为层。

下面我们来通过一个经典案例来加深这六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这个案例在很多大师的书中都被提到过,当然我加入了一些我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如果你在家里有孩子的话,请你回想下,你的第一个孩子降生的时候你,的家庭这个系统是否发生了变化?在这个系统当中又多了一个很密切关系的人,你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有多少父母这一项,刚加入一个重要的身份,这个新身份,哪些方式影响你的生活呢?一般有孩子的人,信念和价值观都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我们对充满冒险的生活,可能就会觉得没有必要了。我就有这样的体验,我记得我的宝宝八个月的时候呢,我一次出门,过马路的时候,差点被一辆右转的车撞到。那一刻,我想到的不是去找这个司机理论,而是即刻在心里下了个决心,就是万事一定要小心,因为家里还有一个八个月的宝宝。我的宝宝需要妈妈,所以我自己一定不能有事。在很多家庭当中,这个时候还会有个价值观出现:原来觉得很重要的事情,但是现在跟孩子相比就不那么重要了。我们会经常听到,或者自己也会这样说:现在什么都以孩子为主啊。除了这些观念改变,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些技能,比如给孩子洗澡等等日常行为技能。我记得我以前晚上睡觉睡得很死,但是有了孩子以后,晚上总是会醒,而且不管什么时候醒来,摸摸旁边,感觉一下孩子有没有踢裤子。家里的环境也会有一些改变,房间里可能会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而且家具会贴上防护条。所以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过程和其他过程是由一些关系产生的。就像上面的案例一样,孩子出生是家庭这个系统发生了变化,系统的变化增加了我们的身份,身份又赋予我们新的责任感,使我们的信念、价值观、能力、行为甚至环境都发生了变化。

逻辑层次的作用是来自一个层级上的信息,组织和控制着下一个层次上的信息。是就像蝴蝶效应,只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只要做一点点改变,他可能就会自动的改变低层次的信息。因为每个内在层次,都比下面的层次都比下面的层级,在心里上包含更多的内容,更大的影响力。

当我们深刻的理解了逻辑层次,运用逻辑层次,尤其是在我们与别人沟通的时候,或与别人教练的时候,只要你在相应的层次上给他足够的认可,他就会觉得你懂他,你理解他,你们俩是在同一个频道当中的,他就更愿意信任你。在上三层中,我们要经常给予对方的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他们就会被激发。

作为管理者/教练,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层级帮他梳理,而不仅限于当下这个层级。尤其当对方逻辑层次混淆的时候,我们要觉察被教练者在哪个层级发生了混淆,我们要把对方往上带一个层级。

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个层级上来解决这个问题——爱因斯坦。

再来看一个案例:我们在公司的当中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员工说出这样的话:这也不能怪我啊,别人都是这样做的,而且我也没有什么资源,公司制度也不完善,也不规范… …当我们听到这样的抱怨的时候,我们就要有个觉察,她将行为与环境混淆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在环境层与他谈论这件事情了。通常,一个人在抱怨的时候,都是感觉很无能为力的。因为是环境层,环境层的东西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呀。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让对方觉察到,虽然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去运用呢?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可以的,制度不完善,有完善的地方吗?制度不完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当我们意识到,如果我可以运用到环境层的东西,能够成为我的资源的时候,行为也就产生了。为什么产生的是这种行为,而没有产生其他的行为呢?比如:新司机开车上路,一个简单的开门到开车的过程都需要默念着教练教的流程来做,在路上万分紧张,开的又慢、又压线,但是当成为一个老司机以后,当我们回到家里,坐在沙发上都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开回来的。这个就是能力层面,当能力足够,我们出门的时候就会选择开车。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喜欢,喜欢就是在更高的层次。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但是没能去做,是因为没有能力,有能力自然就可以去做了。有很多人会说,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工作,我没办法,只好做了。有一个客户,他说他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是是他父母要求的,他没办法,所以就在这里工作了。当他这样说的时候,我就问他,如果你有能力能找到一个父母认为很好的工作,你也认为很好的工作,你还会做你现在的这个工作吗?这个时候就进入了潜意识,潜意识的能量是很巨大的,但通常我们意识不到,这里隐藏着行为准则及促使我们身份推动的动机,往往客户需求的根源就在这里。

他们的困惑、痛苦,很多也来自于这里,因为这里充满了意识和潜意识的交锋。很多时候意识告诉我们要这样做,可是我们往往却总是不动,每当要这样做的时候,总是有股阻力,然后我们就会质疑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怎么又这样了?比如上面的这个案例:那个小伙子,不喜欢这个工作,他的大脑告诉他他不喜欢这份工作,可是他潜意识还是顺从父母,他的潜意识在告诉自己:不要跟父母对搞,这样是不安全的。所以他痛苦无比,提到这个工作,就抱怨他的父母。其实他在心里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当他在价值观的层面有觉察了,就很容易看到此时此刻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身份是什么?但是通常情况下,是意识不到的,即使意识到了,我们好多人也不会去深刻的剖析自己,所以当我觉察到他在身份的层次对自己产生了这么大的质疑与否定的时候,给他一个正面积极的反馈,我说,其实你很了不起的人,我们通常选择的时候只想到他自己,你却想到了你的父母,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当时他问我,是真的吗?如果是我的话我就做不到。当他的潜意识被肯定之后,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能量,这个时候引发他思考,在你的人生当中,你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成功了的话,对你的父母、工作会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那会是一个怎么样的画面,在那个画面当中,你在干什么?这个时候他才开始真正的用心的思考。

因此,上三层的精神、身份、价值观,与下三层能力、行为和环境的关系,是知和心、心和行的关系。上三层的改变,才能有效的推动下三层的改变,下三层的改变未必带来上三层的改变。很多人会觉得上三层是虚的,然而,只有上三层才能真正的激发到我们的内心。

祝愿每一位:

打通上三层与下三层,知而行之

实现梦想,拥有丰盛的生命!

【图片版权说明】:

涉及文章内容的图片、照片均出自【行走中的朝拜】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