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5

1. 请问这些文言文

故:1、事故。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诗:“中原遂多~。”2、旧,与“新”相对。

《韩非子·五蠹》:“古今异俗,新~异备。”(备:指政治措施。)

[引]旧有的,原来的。《史记·文帝本纪》:“徙立~琅邪王泽为燕王。”

(徙:调动官员。泽:人名)[引]老朋友。

曹丕《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多离其灾。”(离:遭受。)

3、原因,缘故。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也。”

(所操之术:所采用的办法。)今有熟语“无缘无故”。

4、故意。《史记·陈涉世家》:“广~数言欲亡,忿恚(hui会)尉。”

(广:吴广。亡:逃亡。

忿恚:使……愤怒。)成语有“明知故犯”。

5、通“固”。本来。

《韩非子·难一》:“微君言,臣~将谒之。(微:如果没有。

谒:指报告。)6、所以,因此。

《汉书·赵充国传》:“臣闻兵以计为本,~多算胜少算。”然:1、燃烧。

《墨子·备穴》:“以须炉火之~也。”(须:等待。

炉:炉)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燃”。2、指示代词。

这样,那样。《荀子·劝学》:“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也。”

(小孩生下来哭声是一样的,长大了习俗就不同了,这是教育的结果。)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商君书·更法》:“~~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也。”(非:指责。

多:赞美。)3、是的,对的。

《战国策·齐策二》:“昭阳以为~,解军而归。”(昭阳:人名。)

[又]认为……是对的。《史记·高祖本纪》:“沛公~其计,从之。”

[又]表示肯定的回答。《论语·阳货》:“~,有是言也。”

4、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列子·汤问》:“杂~相许。”5、不过,但是。

《史记·高祖本纪》:“周勃重厚少文,~安刘氏者必勃也。”应:1、对应,适应。

《荀子·天论》:“~之以治则吉。”[又]对付,应付。

《韩非子·十过》:“吾将何以~敌?”2、答应,回答。《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wu无)以~。”

(河曲:地名。亡以应:无话可答。)

[引]应和。《周易·乾卦》:“同声相~,同气相投。”

[引]响应。《史记·陈涉世家》:“杀之以~陈涉。”

3、相应,随着。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弦而倒。”

4、应该。《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重则本非~死之罪。”

(重:指刑法重。)以:1、认为,以为。

《战国策·齐策一》:“皆~美于徐公。”2、用。

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3、原因。

《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4、介词。

因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此名显天下。”

[又]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便”。《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救郑。”

是以:因此。《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基:基地。)5、介词。

用。《韩非子·难一》:“~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子:你。

陷:戳穿。)6、介词。

凭借……的身份,按照。《汉书·张骞传》:“骞~郎应募使月氏。”

(郎:官名。月氏:古国名。)

《论语·卫灵公》:“君子不~言举人,不~人废言。”7、介词。

在……时候。《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8、连词。用法相当于“而”。

《国语·晋语四》:“狐偃(yan演),其舅也,而惠~有谋。”(狐偃:人名。

惠:通“慧”。聪明。)

9、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如“~上”、“~东”。

10、通“已”。已经。

《史记·陈涉世家》:“固~怪之矣。”。

2. 【这些古文的意思是什么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既写出了元夕之夜亲人意外相逢的喜悦,又表现出对心中美人的追求.原诗是: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译文]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简要评析]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本词描绘出无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与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3. 解释一下这些文言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4. 请问这些文言文

故:

1、事故。李商隐《行次西郊作》诗:“中原遂多~。”

2、旧,与“新”相对。《韩非子·五蠹》:“古今异俗,新~异备。”(备:指政治措施。)

[引]旧有的,原来的。《史记·文帝本纪》:“徙立~琅邪王泽为燕王。”(徙:调动官员。泽:人名)

[引]老朋友。曹丕《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多离其灾。”(离:遭受。)

3、原因,缘故。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也。”(所操之术:所采用的办法。)今有熟语“无缘无故”。

4、故意。《史记·陈涉世家》:“广~数言欲亡,忿恚(hui会)尉。”(广:吴广。亡:逃亡。忿恚:使……愤怒。)成语有“明知故犯”。

5、通“固”。本来。《韩非子·难一》:“微君言,臣~将谒之。(微:如果没有。谒:指报告。)

6、所以,因此。《汉书·赵充国传》:“臣闻兵以计为本,~多算胜少算。”

然:

1、燃烧。《墨子·备穴》:“以须炉火之~也。”(须:等待。炉:炉)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燃”。

2、指示代词。这样,那样。《荀子·劝学》:“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也。”(小孩生下来哭声是一样的,长大了习俗就不同了,这是教育的结果。)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商君书·更法》:“~~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也。”(非:指责。多:赞美。)

3、是的,对的。《战国策·齐策二》:“昭阳以为~,解军而归。”(昭阳:人名。)

[又]认为……是对的。《史记·高祖本纪》:“沛公~其计,从之。”

[又]表示肯定的回答。《论语·阳货》:“~,有是言也。”

4、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列子·汤问》:“杂~相许。”

5、不过,但是。《史记·高祖本纪》:“周勃重厚少文,~安刘氏者必勃也。”

应:

1、对应,适应。《荀子·天论》:“~之以治则吉。”

[又]对付,应付。《韩非子·十过》:“吾将何以~敌?”

2、答应,回答。《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wu无)以~。”(河曲:地名。亡以应:无话可答。)

[引]应和。《周易·乾卦》:“同声相~,同气相投。”

[引]响应。《史记·陈涉世家》:“杀之以~陈涉。”

3、相应,随着。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弦而倒。”

4、应该。《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重则本非~死之罪。”(重:指刑法重。)

以:

1、认为,以为。《战国策·齐策一》:“皆~美于徐公。”

2、用。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3、原因。《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

4、介词。因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此名显天下。”

[又]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便”。《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救郑。”

是以:因此。《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基:基地。)

5、介词。用。《韩非子·难一》:“~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子:你。陷:戳穿。)

6、介词。凭借……的身份,按照。《汉书·张骞传》:“骞~郎应募使月氏。”(郎:官名。月氏:古国名。)《论语·卫灵公》:“君子不~言举人,不~人废言。”

7、介词。在……时候。《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8、连词。用法相当于“而”。《国语·晋语四》:“狐偃(yan演),其舅也,而惠~有谋。”(狐偃:人名。惠:通“慧”。聪明。)

9、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如“~上”、“~东”。

10、通“已”。已经。《史记·陈涉世家》:“固~怪之矣。”

5. 这些古文的译文是什么

前 出 师 表 译文:臣诸葛亮上言: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

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害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 *** 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

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后 出 师 表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

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

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

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醉翁亭记》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

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桃花源记》译文:东。

6. 这些古文是什么意思

幼而徇齐:年纪小但是聪慧明敏。(徇齐:聪慧明敏)

诸侯咸来宾从:诸侯都来归顺。(宾服:服从,归顺)

平者去之,批山通道,未尝宁居:

驱逐议和臣服的人(去:使动用法,使离开,驱逐。),开辟山上的野草打通道路(批山通道:历史上的解释就有异议。徐广曰:“披,他本亦作‘陂’。字盖当音诐,陂者旁其边之谓也。 披语诚合今世,然古今不必同也。”索隐:“披音如字,谓披山林草木而行以信道也。徐广音诐,恐稍纡也。 ”),没有安定定居下来。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以为多焉:万国和同(和谐统一),对鬼神山川的祭祀活动因此也比较多。(和:和同,和谐统一。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封,泰山南梁父山上辟场祭地叫禅。)

获宝鼎,迎日推筴:黄帝得到宝鼎神蓍,用神蓍推算历数,于是得到节气的到来。(集解晋灼曰:“策,数也,迎数之也。”瓒曰:“日月朔望未来而推之,故曰迎日。”○索隐封禅书曰“黄帝得宝鼎神策”,下云“於是推策迎日”,则神策者,神蓍也。黄帝得蓍以推算历数,於是逆知节气日辰之将来,故曰推策迎日也。□正义筴音策。迎,逆也。黄帝受神筴,命大挠造甲子,容成造历是也。)

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驯化各种家禽家畜,(帝德)遍及日月山河。辛勤劳作。(旁罗:遍布。言帝德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及至土石金玉。谓日月扬光,海水不波,山不藏珍,皆是帝德广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