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更字的初中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1

1. 初中生文言文含有亡字的文言文

含有亡字的文言语句有:

①<;动>;逃跑。

例句:《陈涉世家》:“今~亦死,举大计亦死。”(初中)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走燕。”(高中)

②<;动>;丢失;失掉。

例句:《智子疑邻》:“暮而果大~其财。”(初中)

《六国论》:“诸侯之所~,与战败而~者,其实亦百倍。”(高中)

③<;动>;灭亡。

例句:《子鱼论战》:“寡人虽~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高中)

《过秦论》:“遂并起而~秦族矣。”(高中)

④<;动>;死亡。

例句:《赤壁之战》:“今刘表新~,二子不协。”(高中)

⑤<;动>;通“忘”。忘记。

例句:《韩非子.说林》:“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其富之涯矣。”

(6)通“无”。一指“没有”,一指“不”。

例句:《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以应。”(初中)

《报刘一丈书》:“他日来,幸~阻我也。”(高中)

2. 初中文言文所有带“莫”字的句子

7-9年级 1、孔子语录《论语》 子曰:“巧言令色〔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外表美好。

令,好。,鲜矣仁〔鲜矣仁〕很少是有仁德的。

鲜,少。!”(《论语?学而》) 子曰:“士志于道〔志于道〕有志于追求真理。

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未足与议也〕不值得和他交谈。”

(《论语?里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知〔知〕通“智”,聪明。

下面“知者不惑”的“知”与此相同。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寿〕长寿。

”(《论语?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意谓求仁是个态度问题,不是能力问题。”

(《论语?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夺〕丧失。帅也,匹夫〔匹夫〕一个人,泛指平常人。

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子曰:“不患①〔患〕担心。人之不己知〔不己知〕不了解自己。

患其不能〔不能〕没有能力(才能)。也。”

(《论语?宪问》)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子曰:“过〔过〕有过错,犯错误。

后面的“过”是“过错”的意思。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2、鱼我所欲也 战国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遂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於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叁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叁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汉 刘向《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出师表 三国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

3. 初中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子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