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用古诗,典故讽刺人的故事,片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8-24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湖面上波光粼粼,十分好看。
  山色空蒙雨亦奇。——被雾笼罩的山显现出奇妙的色彩。
  欲把西湖比西子,——这西湖就像西施一般美丽。
  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晴或雨都煞是好看。
  ①潋滟——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
  ②方好——正显得美好。
  ③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④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成语资料
  【汉语文字】刻舟求剑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词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又名《吕览》):“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词语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引婴投江、缘木求鱼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语 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词 性】贬义词
  【成 就】被选入小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寓言二则》、小学S版三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寓言两则》、上教六年级下册第二十八课《吕氏春秋》两则(二)
文章概况
原文及译文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锲(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 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也是太糊涂了吗?
注 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
  2.自--从。
  3.遽--急忙,立刻,匆忙。
  4.锲--用刀刻。
  5.是--指代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探求。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这。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主谓间,第三人称,它(们)。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向前行。
  19.亦:也。
作 者
  吕不韦的门客,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目录学家和经学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典故寓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中文名:
郑人买履
类型:
成语/寓言
结构:
四字成语

年代:
春秋
国家:
郑国

发音 zhèng rén mǎi lǚ原文
  一版本为: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另一版本为:
  郑人且有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在集市上选好鞋子后,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他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取尺码。但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就没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度(du):测量。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欲:想要。
  履:音(lǚ),革履,就是鞋子。
  者:......的人。
  先:首先。
  而:然后。
  置:放,搁在。
  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
  坐:通假字:座;座位;现在与古代不同。
  至:等到。
  之:到。
  而:却。
  忘:忘记。
  操:拿,携带。
  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
  乃:才。
  持:拿。
  反:通假字:返;返回。
  及:到,等到。
  罢:散,结束,停止。
  无:不。
  自信:相信自己。
  遂:于是,就。
  得:买到。
  何:为什么。
  之:鞋子。
  以:用。
  足;脚。
  宁:宁可。
  忘操之:忘了拿尺码。
通假字
  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及反”中的“反”同“返”,返回,回家。
寓意: 讽刺了某些人做事死守规条,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变通
主题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词语解释  【解释】: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语法
  主谓式句型
  用作定语、状语
  是含贬义成语
近义词 生搬硬套 死板(搬)教条 刻舟求剑 墨守成规
反义词 见机行事 随机应变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阅读习题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
  2、给下列字注音。
  ①履( ) ②宁( )
  3、解释字词。
  (1)履( ) (2)操( )
  (3)宁( ) (4)罢(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 战国
  lǚ nìng
  鞋子 携带
  宁可 结束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就没买到鞋。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注重客观现实的人。
  ·安常履顺 ·跋履山川 ·不衫不履 ·步履蹒跚 ·步履维艰 ·步雪履穿 ·承星履草 ·戴清履浊 ·戴霜履冰 ·戴天履地 ·戴玄履黄 ·戴圆履方 ·蹈仁履义 ·登锋履刃 ·登高履危 ·分香卖履 ·葛屦履霜 ·孤履危行等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是一句成语,讲述了叶公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典故
原文1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释义
  拼音:xié gōng hào lóng,古音读作shè gōng hào lóng,作姓氏。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花纹。"文"通"纹"
  牖(yǒu):窗户。
  施:同“拖”。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走,跑
  五色无主:意即六神无主。
  夫:指示代词,那个。
  好:喜欢。
  闻:听说。
  下之:下降到叶公住所。
  文:通“纹”,花纹。
  是:这。
翻译
  叶公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
辨析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叶公最著名的功劳是他不以怨报德,果断率兵平定了白公胜的叛乱,从而稳定了楚国政权。之后,为了楚国的长治久安,把职位让给别人,这一让贤之举,被专家们评为不迷权贵、深明大义。
  叶公沈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为叶邑尹而始姓叶。叶公生于楚国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沈诸梁受到了楚国朝野及四境诸侯的敬重,时年24岁。
  经考古发掘证实,他主持叶政期间,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组织民众修筑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当地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这比著名的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至今,叶公修筑的东陂、西陂遗址保存尚好,是叶公治水的历史见证。
  史学专家安国楼博士称,叶公确实有画龙的爱好,但龙是神化了的动物,不可能下降叶宅,“叶公好龙”折射出叶公所在地和所处时代龙文化的丰厚内涵。专家们还指出,汉代刘向描写的这一寓言故事,反映出汉代儒家思想走向独尊的地位后,对楚道之风等其他学派的贬斥。
  根据《周礼》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叶公的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部分改沈为叶,是为叶姓之源。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世界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的叶公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用法
  主谓式;作定语、宾语
  示例:~,好其是而非者。 ★清·梁启超《敬告国人之误解宪政者》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有什么两样!”
  近义词: 表里不一、言不由衷
  反义词:名副其实、名实相符
  借事喻人,用叶公式的人比喻社会的现象
第2个回答  2012-08-23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第3个回答  2013-10-20
范进中举
应该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