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楚材晋用”背后的故事(一):在绕角之战中大败楚师的析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一、在绕角之战中大败楚师的析公

翻开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的历史画卷,走进晋楚争霸的那段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硝烟弥漫的历史之中,去感受那段历史留下的深刻教训。

惟楚有才”、”楚才晋用”,是与楚国有”地缘”关系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既道出了楚地藏龙卧虎人才辈出的景象,又折射出楚国人才流失的深刻教训。

《左传》记载,公元前547年蔡国公子声子因公事途径楚国,在同楚国令尹子木的一次闲聊时,谈到楚国人才外流情况比较厉害,而且这些外流的人才,大多都被晋国接受并得到了重用,反过来对付楚国,在晋楚争霸中为晋国多次打败楚国立下大功。声子还向子木特意提到了”楚才晋用”的四个典型例子:

1、在”绕角战役”中帮助晋国大败楚军的楚才析公。

2、在”彭城战役”中帮助晋军大胜楚师的楚才雍子。

3、为晋国抵御北狄进攻,并且在吴楚争锋中让楚国疲于奔命的楚才子灵——屈巫臣。

4、在”鄢陵之战”中为晋国积极献计献策、大破楚军的楚才贲皇。

这些在楚国内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到了晋国却大展身手、光彩照人,令楚国的为政者扼腕长叹,也给后世的用人者留下探寻得失的镜鉴。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人才兴”,才能”国家兴”。这是一条从古至今亘古不变的真理!

春秋战国时代,列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楚国有那么好的先天的自然条件,地大物博,人才辈出,然而国内却政治腐败,保守贵族长期把持朝政,为各自的利益相互倾轧,大打出手,导致国内精英人才大量外流。从而致使楚国国内政局动荡,内耗严重,民心尽失,是使楚国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这种因不重视人才而导致亡国的深刻教训,值得现在的我们铭记!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最有条件成为一统天下的超级大国。这和其占据的地理优势有关,北方强国晋国占据山西及河北一部分,向南发展被中原各国和周王室阻挡,向北是苦寒地带。齐国在山东半岛,同样空间有限。秦国的自然条件最差,偏处西北一隅,向东扩张首先遭遇的是晋国。而楚国地处汉江、长江流域,往南有几乎有无穷尽的空间,那些文化落后的蛮夷部落根本不是强大的楚国军队的对手。

因为优越的地理条件,所以楚国一直被中原各国视为“暴发户”:“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

如此优越的条件、强大的国势,最终没能统一天下而是被西北的秦所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楚国容易发生内耗,从而造成人才外流,外流的人才反过来帮助敌国来对付楚国。

战国后期的楚才,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对秦王说:“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这篇上奏的背景是,秦国多外国来的客卿占据要害职位,秦国的宗室不买账了,建议将这些“外国籍”高官驱逐出秦。最终秦王听从了李斯的建议,留住了这些外来的能人,否则,秦国绝不可能统一天下,历史就会改写。

秦国有着依靠外来人才而富国强兵的传统,百里奚是楚国人,商鞅是卫国人,张仪是魏国人,李斯也是楚国人。

楚国和秦国正相反。不仅极力排斥外来人才,对楚国人才也不重视,光“非贵族出生不可入仕”这一条,就把无数的楚才拒之门外了。

“楚材晋用”出现的原因:

一是楚国一向赏罚不明。该赏的不赏,该罚的不罚。导致人心尽失,是造成楚国人才外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楚国人才流失的第二个原因,楚国喜欢滥用刑罚,致使楚国人才逃亡到四周的国家,并且得到了重用,成了那些国家的主要谋士,反过来危害楚国,这种现象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

这也许正是楚国就此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

晋楚绕角之役,发生在前585年。

前585年,楚国令尹子重攻打郑国,栾书带领晋国六军救郑,在绕角与楚军相遇,交战前,晋军采纳析公的建议,同时敲打许多鼓发出大声,在夜里全军进攻,楚军果然连夜溃逃,晋军随后进攻蔡国。

《左传》中多次提到此役,至于楚军为何连夜溃逃,依据记载为:

因楚国公子子仪之乱,析公为避祸逃到晋国。在楚、晋两国的绕角之战中,晋军扛不住了准备退兵逃走,随军参谋析公说:楚国军队有轻浮急躁的弱点,意志不够坚定容易动摇,如果多擂鼓壮威,晚上合兵夜袭,楚国军队肯定会溃逃。——晋国听从其建议,果然晋军在这一战中大败楚师。

绕角之战在晋楚争霸战中规模很小的一次遭遇战,小到在历史书中找不到片言只语的记载。唯独在《左转》中多次提及,基于两点原因:一是楚国人才外流被晋国接受,给楚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教训足以引起各国的重视。其二是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人才是国间争夺的重点,人才争夺战成为春秋后期一个新的战争模式。

晋楚绕角之战中晋国之所以能够胜出,就在于晋国重用楚才析公,作为楚人的析公为晋国出谋划策对付楚国,使楚国第一次尝到了人才外流带来的苦果。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