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每天接受情绪垃圾,会不会崩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3

我是一名从业八年的心理咨询师,在临床心理咨询工作中,当然会接触到大量的心理垃圾,特别是前三年在心理医院工作,更是满满的负能量,但还不至于有过自己关在小黑屋的经历。心理咨询是一个科学而专业的工作过程,它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之外,还需要心理咨询师本身不断成长的自我和健全和人格。当然,它还需要一个专业的督导团队来进行内部的督导和优化。

对于每一位心理咨询师来说,寻找一位督导老师或一个朋辈督导团体是非常重要的。特别作为新手咨询师,个人限界感不清或咨询设置没明确时,常容易出现反移情或过度共情的情况,简言之,就是过度卷入。即使在专业训练时,我们一再强调尽量避免被来访者的情绪问题所影响,但咨询师在工作中是在用心灵温暖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接收到负面影响也是在所难免。关键是咨询师是否能觉察到自我的状态,进而及时地寻找朋辈的帮助或导师的督导。

那么,哪一类心理咨询师会容易崩溃呢?一类是在其自我成长过程中本身带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个人不懂得求助而一味压抑自己的情绪 情感 ;二是带着强烈的助人情结去工作,不愿在求助者或同行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而强撑着进行伪装。无论是哪一种,都是需要成长的。

记得某一位督导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心理咨询师是懂得在走出咨询室的那一刻,就把工作状态留在咨询室里,做回自己,而不是继续带着来访者的问题回家。

一、应对并安抚一些状态相对不稳定的来访者的突发状况,比如他们临时给我发微信,打电话,我需要在处理日常事务的同时分出时间和精力去应对这些事。临时被打乱计划会给人带来分外明显的耗竭感,尤其是在日程表排得比较满的时候。

二、由来访者所讲述的故事或宣泄的情绪而引发的我的内心的动荡。

心理咨询师是以自己为器,更准确一点说,是以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人性的理解为器,来兜住来访者内心的惶恐、不安、迷茫与绝望。我自己必须很坚定,才有力量稳住、兜住我的来访者。

而如果对方所展现的事实或者表达出的情绪,触动了我整个系统里的弱点或者盲点,就有可能引发我的存在式焦虑。这种时候,我内心的能量就会消耗得比较大。

三、自己因为长时间相对固化的生活模式而产生的内心钝化。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兼自媒体作者,每周我都会有一些固定的任务需要完成,再加上一些长程来访者规律的咨询安排,其实我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框住的,可调整的余地并不像旁人想象中的自由职业者那么大。

规律的工作容易让一个人的内心钝化,但我的工作偏偏要求我要保持敏锐,还有对生活的热情与洞察。因此,我需要去给生活找到热情与力量的源泉来克服钝化感,而这就需要我经常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在一开始必然需要消耗能量。

作为一个每天都要与各色来访者打交道的心理咨询师,我确实会感觉内心能量的消耗。但这消耗不是简单地因为接收到情绪垃圾,实际上,每天我听的那些来访者们的伤心事并不对我真正构成消耗。我内心的耗竭感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应对并安抚一些状态相对不稳定的来访者的突发状况 ,比如他们临时给我发微信,打电话,我需要在处理日常事务的同时分出时间和精力去应对这些事。临时被打乱计划会给人带来分外明显的耗竭感,尤其是在日程表排得比较满的时候。

二、由来访者所讲述的故事或宣泄的情绪而引发的我的内心的动荡 。

心理咨询师是以自己为器,更准确一点说,是以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人性的理解为器,来兜住来访者内心的惶恐、不安、迷茫与绝望。我自己必须很坚定,才有力量稳住、兜住我的来访者。

而如果对方所展现的事实或者表达出的情绪,触动了我整个系统里的弱点或者盲点,就有可能引发我的存在式焦虑。这种时候,我内心的能量就会消耗得比较大。

三、自己因为长时间相对固化的生活模式而产生的内心钝化 。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兼自媒体作者,每周我都会有一些固定的任务需要完成,再加上一些长程来访者规律的咨询安排,其实我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框住的,可调整的余地并不像旁人想象中的自由职业者那么大。

规律的工作容易让一个人的内心钝化,但我的工作偏偏要求我要保持敏锐,还有对生活的热情与洞察。因此,我需要去给生活找到热情与力量的源泉来克服钝化感,而这就需要我经常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在一开始必然需要消耗能量。

因此,如果有一天我崩溃了,那么请不要单纯地认为我是被来访者的负面情绪击垮了。相信我,我的“死因”肯定要复杂得多……T_T

大家好,我是渡仁心理的冯胡子。作为心理咨询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故事有点儿长。

今天早上,睁开眼,愣怔了一会儿,“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这是谁的床?”看到身边没有人,我就又放心地睡过去了。如果是以前,我身边有人的话,我是绝对睡不着的,现在我觉得自己睡觉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为什么呢?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带着八卦迷幻的心情,我满眼兴奋地望向这位不愿透漏姓名的王老师。


王老师,性别保密,年龄保密,住所、电话统统保密,和我的关系保密,唯一可以透漏给你们的就是他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故事的发展是这样的。


王老师,之前有一个对象,谈了有一年多吧。我们都知道,一段完美的爱情要经历:相识——热恋——磨合——升华——代际传承,这五个阶段,渡过去了就叫婚姻,渡不过去的叫遗憾或失恋。


很多人的爱情都是卡在了“磨合”这一阶段,王老师也不例外。


我不想过多描述,王老师和他对象关系好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场景,毕竟对我这个单身狗伤害太大。


总之,一句话,当初要不是生活所迫,吃不起饭,我真不会答应他们的邀请一起吃火锅。


比如,在吃火锅的过程中,明明点了一大堆的菜,我却经常吃不饱,原因是他们不给我吃肉。


每次我要夹块肉,刚伸出筷子,就被放了片青菜在碗里,对我说,“你最近减肥,要多吃青菜,少吃肉,再说你一个人吃那么多肉有什么用,又没地方消耗,肉要留给有需要的人”。


好吧,我吃青菜就青菜,我要碗米饭总可以吧。又告诉我说,“吃火锅吃什么米饭,这么多菜还没吃完呢,多浪费”,然后又给我夹了片黄瓜,老子脸都要吃绿了。


更过分的是,两人把肉都夹给了对方,理由很简单,“亲爱的,你看你最近都瘦了,多吃点肉补补,不然我会心疼的”。


妈蛋蛋,明明昨天还告诉我,刚称了体重,又涨了两斤,到底是谁瘦了。好吧,我不付钱,我忍就是了。老子真想吐你们一脸脸!


最近,王老师经常约我吃饭,一开始我都拒绝了,后来听他说,不吃火锅,吃小龙虾,我欣然赴约。


来了之后,天哪,居然只有王老师一个人,在我震惊又迷幻地眼神下,王老师解释说,嗯,和对象吵架了。


我心惊胆战地拿起电话,假装老板找我,准备溜了。王老师开口了,“我点了一份霸王虾套餐”。(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是霸王虾套餐,我无法用语言和你形容,反正就是上下3层,集合了各个口味的小龙虾,一层大概有“手动比圆圈”那么大)。


电石火光之间,我放下电话,乖巧地坐在椅子上,真诚而又不失礼貌地等着他继续说。

他沉默了一会儿,还是不说话。(我的内心活动:“嗯,沉默在咨询中很常见,who TM care,熬到虾上来就好了,为了小龙虾,绷住”。)


……(此处省略一应场景人物特写,请自行脑补)


终于,在我吃了第N只虾的时候,王老师开口了,“好吃吗?”。


“好吃”


“嗯,xx也喜欢吃这家的小龙虾”


What?好吧,你赢了,成功地打破了沉默。


接下来,我认真地听完了王老师的叙述,至于他们吵架的内容是什么,我不记得了,唯一清楚地记得的就是王老师说的一段话。




因为我是咨询师,所以我就要在这段关系中,更加地包容、忍耐和体贴吗?时间久了,我感觉自己的能量都快被掏空了。


我现在回家和他相处,总觉得自己是在做咨询。一旦我承接不住他的情绪和 情感 ,他总是说“你不是心理咨询师嘛,你对你的来访者都那么地包容和接纳,对我为什么这么地……”


我有次真的忍不住怼了回去,“你不是我的来访者,我也不是你的咨询师。”



这段话让我印象如此深刻是因为作为咨询师,我们(我和王老师)经常在关系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另一半对我们的要求,变来变去,让我们很混乱。


我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 角色的定位不清和另一半对我们的理想化期待。


咨询师的身份,必然会导致另一半对我们的期待的增加。他们期望我们既能像咨询师一样善解人意、通情达理,又希望我们如普通人一样,避免过度地分析他们,引起他们的恐慌。


同样的,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的矛盾争吵大部分来自于对方对我们的角色定位和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角色定位的不一致。


比如,原生家庭中,爸爸期望妈妈既能照顾家庭孩子,又能帮助分担部分家庭经济负担;而妈妈则希望自己能被当成一个独立自由的客体被尊重。两者的期待目标不一致,矛盾摩擦无可避免。


唉~作为心理咨询师在亲密关系中和普通人真的差别不大,有时候,可能会更辛苦。


大家请善待你们身边的心理咨询师。出了咨询室,我们真的没那么多精力去分析每一个人的,我们在分析非来访者的时候,真的很克制。所以,不能因为我是心理咨询师,你就欺负我!

作为咨询师,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来访者的情绪或事情影响,但是都有很好的调节功能。如果遇到故事里这种不讲道理欺负来访者,我也会情绪崩溃的。

心理咨询师每天接受情绪垃圾,会不会崩溃?

很多行业,虽然看着千差万别,但是原理是一样的,就像杂技演员,整天做那些危险、高难的动作,会不会过早的出现危险?整天以玩毒蛇为生的人,会不会早早地被毒蛇咬死?整天在传染病房工作的医务人员,会不会更容易感染传染病?表面看,这种概率是存在的,并且很大,但实际,这些人比普通人出现危险的概率要小,原因是他们更专业。

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懂得心理疾病的发病原理,知道如何化解来访者的负能量。每天和一些负能量满满的人交流,工作的目的是把他们带出这种状态,但是他们会及时化解这些消极情绪,帮助来访者改变这些错误的消极思维,不但不会被这些情形影响,相反会增加自己的免疫力,遇到不顺心的事,分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降低消极情绪对自己的影响。心理咨询师越专业,排解负面情绪的能力越强。

我做了十七年心理咨询,这期间被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事实上,每个职业阶段里,我的体验和回答不尽相同。早期我可能更多从现实层面来讲——心理咨询师通常有自己的咨询师、接受过一定时间的自我体验(个人成长),也会在职业生涯中一直保持专业学习、督导、同伴小组等制度,这对维护个人 健康 和处理困难案例都是保护因素等等……。但现在,我更想从主观层面说一下个人感受:

1、心理咨询师确实很多时候会聆听来访者的负面情绪、负性事件,但谈不上是“情绪垃圾”,绝大多数时间里来访者也不是为了“倾倒垃圾”或宣泄。咨询会帮助来访者更好地理解负面情绪的来源、功能和意义,也帮助Ta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生活事件,而不仅仅感觉自己是个“受害者”。和所谓的“负能量”打交道的过程并非想象的那样糟糕和无奈。

2、咨询也不止讨论消极面。事实上,来访者往往具有很好的感受和表达能力,至少有一定的心理悟性,才愿意选择心理咨询作为解决其生活困扰的一种途径,而咨询关系又提供了安全和支持。所以,在咨询里我和来访者探讨的关于人生的议题,包括爱与恨,生与死,忧患与恐惧,丧失与获得,愿望、幻想和梦境,亲密关系、复杂 情感 和性等等,往往是日常对话所达不到的深度。我不仅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也深深享受这一交流过程。这是这个职业所带来的回报之一。

3、总体来说,心理咨询是一个不断直面人生困境和局限的过程。咨询师比其他职业更可能意识到,人性中很多根深蒂固的愿望(被爱的愿望、依赖的愿望、永生的愿望、无限性的愿望等等)无法实现,人生是一个不断面临丧失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带来的未必是忧郁和沮丧,更可能是心智的成熟。借用罗曼罗兰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首先感谢您的提问,也说明了您对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充满了好奇和关心。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我,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