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韩国幼儿园的家长称呼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记录了几天正面经历,今天来说说我所认为的韩国幼儿园的问题。

可能我们多少对韩国都有“男尊女卑”,“大男子主义”的印象。虽然现代女性们普遍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在职场上很多女性也有独当一面的地位,但回归家庭,难免还会存在一些没改掉的老“习俗”。

今天来吐槽韩国幼儿园对家长们的称呼问题。

图片是刚刚来自幼儿园老师的一条通知。是关于人偶剧日程变更的内容。(发在幼儿园网上通知栏里)

翻译一下大概是这个意思:由于相关企业突发情况,人偶剧从今天(周三)变更为明天(周四)。敬请妈妈们谅解。

嗯?哪里不对?妈妈们?

在我们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上,这样一则幼儿园致家长的通知必然应该写“敬请家长们谅解”,到了韩国就成“妈妈们”了。

今天收到的这条信息的表达方式并不是个例,这两年送孩子上幼儿园以后,时不时会被这样的称呼搞得很尴尬。

比如,之前参加了几个幼稚园的说明会(孩子今年三月就要从儿童之家升入幼稚园了,所以去年年末开始,幼稚园都开始陆续组织了面向新生家长的幼儿园说明会),我的主张是,为孩子选定幼儿园这样的事,绝不是爸爸或者妈妈一方的任务,毕竟在做出决定之前,多个人来讨论讨论一起掂量掂量利弊是有好处的。上哪所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作为父母有一起参与的义务。但韩国绝大部分家庭还是把这样的事甩手给了妈妈们。妈妈们一个人决定当然也心慌啊,找不了爸爸商量,那就妈妈们组团参加说明会组团讨论呗,但这对孩子来说真的合适吗?

我们去参加了几个说明会,基本都是妈妈们来,零星能看到一两位爸爸的身影,我们家孩子爸爸整个过程都浑身别扭。更让人别扭劲儿雪上加霜的是,幼儿园园长和老师在说明介绍中,常常会用到“妈妈们”这个词,据我的统计,去了三个幼稚园,整个说明下来一次“家长们/父母们”这样的词都没有被用过,取而代之的就是“妈妈们”这个称呼。甚至有几位爸爸(还见到过一位爷爷)在场的情况下,完全没有顾及到这些男性的感受,他们是透明人吗?

我琢磨,也许是因为这样的大型说明会没有针对性,就用“妈妈们”做了泛指,毕竟还是妈妈们占比更大。但在前几天去参加选定的幼稚园的新生OT(教育指导会)时,又被我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但这次是在我和孩子爸爸进幼儿园门时,老师是有针对性的看着我们打招呼,说的却是“妈妈您好,请稍等”(어머님 안녕하세요. 잠시만요),一边说一边为我们拿出两双拖鞋供我们换上。嗯?孩子爸爸又被当作了透明人?但明明是看着我们两个人说的,而且拖鞋也自然而然地拿出了两双。让人匪夷所思。

爸爸灰溜溜地跟着进去,指导会结束进行合照时,竟然也被认为是我跟孩子合照,爸爸在旁边等。

我们反问“不是全家合照吗?”

老师解释说:“照片主要是想先提供给老师们记住孩子和妈妈的长相,和名字对上号。孩子是妈妈接送吧?”

我们回答:“不,我们是爸爸接送。”

老师说:“啊这样,那就爸爸和孩子拍照吧。”

(求个合照这么难...最后我们还是要求全家一起合照。老师会不会觉得我们家事儿好多...哈哈)

好像在老师们的固定观念里,妈妈们就是孩子的日常生活负责人,爸爸们是那个出门工作赚钱的。好像一定要有一个划分,非黑即白。就好像我们说爸爸接送,就会转换到另一个极端的角度,变成要求爸爸单独带孩子拍照一样。

我一直想鼓起勇气跟幼儿园园长们和老师们提出我对这个问题的异议,但又怕会引起不快,毕竟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在他们的角度,会认为我说的问题根本不算是一个问题。但这对孩子们的影响有多大,他们根本难以预料。

一个人在幼年阶段,生活的环境会对人的一生思想意识产生影响,一代人的思想里会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等他们大了,灌输给下一代的可能也就是同一个思维。

韩国性别意识上的转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