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做文言文代词的用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4

1. “者”在古文中的用法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例: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

②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⑤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⑥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⑦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⑧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

⑨客何为者?(者:指人)

⑩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者:指物,药)

(11)又可怪者,在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者:指病)?

(12)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⑵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⑶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⑷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

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

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例:

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⑼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例: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近者奉辞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

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2.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是什么

老师说者是表判断,也是语气词,她说的很对

者 zhě

〈助〉

(1)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

(2)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3)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语气助词,表提顿。)——《列子·汤问》

中有鲁人 冯三保者,精技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4) 用在句末表示语气完毕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5) 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

(6) 表示祈使语气

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

(7) 表示商榷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 周之文致,用 夏之忠者。——《汉书》

(8) 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

(9) “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在这里强调了肯定的语气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3. 文言文中“其”的用法

其 1.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其”字的用法(一)“其”字用作代词的用法:又分几种情况:1、“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④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夫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2、“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3、“其”字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用法: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其”字指示代词,表示远指的用法: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其”字用作副词的用法:1、“其”字加强祈使语气的用法: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其”字加强揣测语气的用法: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其”字加强反问语气的用法: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其”字用作连词的用法:1、“其”字表示选择关系的用法: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其”字表示假设关系的用法: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其”字助词的用法: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 关于文言文'者'字的用法和意思.3Q

“者”作为助词有多种用法。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可分两类a:“谓词性成分+者”,如“赦之,以劝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b“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

“者”字的附着性很强。总是放在同短语或分句的后边。要判断它的具体用法或化用,一定要弄清它前面的词、短语和分句的类型和性质。“者”厚的附着情况主要有下面五种:一是附在形容词、动词或动宾短语后,构成名词性短语,又称“者字结构”,“者”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如,使后来者读之,悲于志焉。二是在表判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帮助判断。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三是在表结果的分句后,表提顿,常可译为“……的原因”,如,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四是在假设分句后,表提顿,常可译为“……的话”,如,不者,若员皆且为所虏。五是在后置的定语之后,起标志和提顿作用。另外“者”字还常用在表时间的词后边,起语助作用,可不译。用在数词后边,表示“几种人”“几件事”,可译为“个”“样”之类。

从以上分析看来“后之览者”应属于名词性者字结构。

5. 文言文中“以”作为代词的七种用法是什么

文言文中“以”没有作代词的用法 追答 : ①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③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⑧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 《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

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⒃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⒄通“已”。

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⒅只是。

《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6. 古汉语中的代词及其用法

古代汉语中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五种。界限并不明确,彼此有交叉

一、人称代词又分第一,第二,第三人称,

如:吾,余,予,我,朕;

尔,汝,若,乃,而;

彼,其

二、指示代词又分,近指,远指,旁指,如:

是,此,兹,斯;

彼,夫(二声),其;

他,它,亻它

三、疑问代词分指人,指物,指处所,如:

谁,孰;

何,胡,奚;

安,恶(一声),焉

以上与现代汉语用法相似,以下是古汉特有

四、无定代词分肯定性和否定性

或:做主语,意为:有的,有的人

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有的人

莫:做主语,意为:没有人,没有什么

如:东西南北,莫可奔走 莫:没有什么地方

五、辅助性代词有 者,所

者:在动词,形容词之后,构成名词性结构充当句子成分

如:。见者远。闻者彰。 看见的人,听到的人

所:所加动词或动词词组,构成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结构,充当句子成分

如:所食,吃的东西,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所字结构可作定语,如:所居之位,所处的地位,所处作定语

注:所,者,不能单独使用,必须构成结构才能作句子成分

不明白再回复

7. 文言文 “ 之” 和 “其 ” 的用法有何不同,做代词时 是否可以通用

你的问题看似简单,但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先看【其】用作代词的6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