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我们并不能改变别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0

我的职业是心理咨询师,所以有人问我:你经常劝说别人吧,看到不合适的做法和想法你会帮助纠正吧。

并不是,我不仅不主动帮助别人分析解决问题,相反,还经常拒绝别人。

比如,经常有人对我说:我的妈妈(或者其他亲属)对我控制欲特别强,我觉得她有问题,你可以帮我去和她谈谈吗?

我的父母总是吵架,能教教我该怎么帮他们处理这个问题吗?

不能。

我面对的来访者是你,我能做的是帮你排解你的情绪,帮助你想办法面对他们,而不是在他们没有意愿改变的时候,我直接去劝说他们。

他们的事情,应该是他们能看到问题的前提下,主动或者被动,去咨询和寻求帮助。一、意识不到自己问题的人,是不会听劝说的。

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他看到的世界和你看到的不完全一样。

你认为的问题,在他看来,可能根本不是问题。

你说他脾气不好。他说你胡搅蛮缠浪费他时间,他只用了几句粗暴的话对你,已经够客气了。

你说父母不会和你沟通,你不听话他们就骂人。他们说,打是亲骂是爱,是你不懂父母的苦心。

你说老板总让你们加班却不涨工资,是“又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老板说,你们工作效率低,一群人创造的价值都不如他一个人的,凭什么给你涨工资,你们不干这份工作,有人愿意来干。

所以,你看到了,站在对方的角度,他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如果我们还要强行地要求他改变,何尝不是一种控制呢?

心理学上常说同理心,也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的想法和做法。但真正做到有同理心非常难,我们也没有必要,要求自己或者他人,必须得有同理心。

但要让我们过得更豁达一点,不纠结于一些分歧,基本的办法,是看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继而接受这样的不同,放下心里要改变对方的执念。

我们不需要说服他,沟通的目的,很多时候也不在于说服,而在于互相调节,获得情感的认同,让那些彼此的不一样,变得不刺眼,能接受。二、我们并不能改变别人。

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学认为:人的问题有复杂脉络的影响,比如社会、文化、家庭,还有个人认知能力等。但人有自我疗愈的能力,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能让自己走出困境的,只有自己。

因为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

人的迷茫,往往是因为对自己不够了解。

但即便是最不了解自己的成年人,别人想要从本质上改变他,却也是极其困难的。因为他,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能做的,其实是让他产生“共鸣”——你说的有道理,我认同。

为什么会认同?其实是因为我说的符合他内心的一套体系嘛,不然,他必定认为我胡说八道。

就像我和一个反对同性恋的人,讲参加支持同性恋的活动,他是一定不会同意的,不驳斥我就算是给面子了。

过去,很多来访者对我表示感谢:老师,你改变了我对一些事的看法,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

我都会回复他们,不是我改变了你,是你自己。你有这个能力去认识问题,只是你并未发现它,我只是助力而已。

那我们是不是不需要心理咨询师,并不是,相反,我认为我们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是的,没有人能真正改变一个成年人。我们帮助来访者疏导情绪,理清思路,让他看到自己的内心,他会看到问题来自哪里,这对于问题本身,其实已经是解决了一半。

这是思维的一大步。三、是什么激发一个人的改变。

既然我说,我们都不能真正改变一个成年人,那么,是不是只要一个人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就无法改变了呢?

并不是。

做改变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需要对抗自己内心的很多冲突,那么,什么能激发一个人做这件痛苦的事情呢?

四个字:趋利避害。

也就是说,现状已经让他难受,或者改变后他能受益。

老烟民下定决心戒烟的动力,可能是医生告诉他,你不可以再抽烟了,不然病会更严重。要么是自己认定戒烟有益健康。

有毅力减肥的人,要么是受了歧视、因为体型感情受挫、不自信,要么是自己对美有强烈的追求。不然,无论多胖,只要对生活没有影响,还是只会停留在嘴上说说而已。

有强烈意愿改变自己思维模式的人,一定是过去的模式,让他觉得痛苦,与他内心想要的不一样,他才会急于改变。

所以,在一个人没有内在动力改变的时候,外人没有必要“恨铁不成钢”。你的善意提醒他不听,是因为他的现状还过得去。

对伴侣、对孩子都一样,没有什么比他自己的经历更让他成长,他吃了苦头,才能明白道理。

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劝说,是尊重:我告诉你我所知道的,至于你接不接受,是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