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3

1. 文言文中 如的意思

释义 rú

①往;到……去.《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

②依照;遵从.《中山狼传》:“先生~其指,内狼于囊.”

③顺;符合.《赤壁之战》:“邂逅不~意,便还就孤.”

④像;如同.《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车盖.”

⑤及;比得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地利.”

⑥用于短语“如……何”中,表示“对待……怎么办”、“把……怎么办”.《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何?”

⑦不如;应该.《子鱼论战》:“若爱重伤,勿伤.”

⑧如果;假如.《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相问.”

⑨或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安见方六七十,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⑩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礼乐,以俟君子.”

⑾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韩愈《答李翊书》:“仁义之人,其言蔼~也.”

2. “如”在高中文言文中的意思

如详细字义 〈动〉

1、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2、同本义 [follow]。

如,从随也。——《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

有律以如己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

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犬皆如人意。——柳宗元《三戒》

3、又如:如命(遵从命令);如志(随顺意愿;实现志愿);如令(从令,遵令)。

4、好像,如同 [like;as if]。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状貌如妇人女子。——《史记·留侯世家》

自公(袁可立)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

5、又如:如皋雉(比喻男子以才华博得女子青睐);如许(似这般);如今晚儿(现在);如许豚犊(这样的不肖之子);如应如响(十分灵验)。

6、比得上,及 [can be pared with]。

不如无生。——《诗·小雅·苕之华》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7、又如:我不如他。

8、去,往 [go]。

如,往也。——《尔雅》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项羽本纪》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即日驾车如周,朝见已毕,奏曰:“臣荷圣恩,父子相继秉政。”—— 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9、遭遇,际遇 [meet]。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因于名场。——《聊斋志异》

10、表示举例 [for instance;for example;such as]。如:大文学家、大诗人,如李白、杜甫;工人都很勤劳,如挖土。

11、相敌;抵挡 [resist]。

夫宋之不足如梁也,寡人知之矣。——《战国策》

12、应当 [should]。

君若爱司马,则如亡。——《左传》

仅供参考 欢迎采纳 希望帮到你 祝你学习进步

3. 则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如题

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表示顺承关系 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

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表示转折关系 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

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按:⑴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

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⑴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

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三、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为“呢”。 例: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

何则?以其诸逆存顺(《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二章》) 四、名词:(会意。金文从鼎,从刀。

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同本义〖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则,等画物也。

——《说文》则,法也;则,常也。——《尔雅》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管子·七法》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法则以驭其官。

——《周礼·太宰》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

注:“亦法也。”有物有则。

——《诗·大雅·庶民》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

效法)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grade〗《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

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districtabout300squareli〗。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标准权衡器〖standardweighingdevice〗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榜样〖example〗。

如:以身作则五、动词:划分等级〖grade〗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

如:则先烈之言行做,作〖do〗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望采纳昂。

4. 把 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一)

【把】:【篆书】字形从手,巴声。【形声】。

【本义】:抓住,拿:把酒问青天|把盏言欢|把握。

【转注】:①控制,掌握:把犁|把舵②看守:把风|把门③手推车,或物的柄:车把|火把4.可以用手拿的小捆:草把|稻把⑤量词:出把力|一把米⑥介词,和将相当:把话所明白

【假借】:放在量词百、千、万等数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丈把高|个把月|百把两

(二)

【把(木霸)】字形从手,霸声。【形声】。同音假借,简化为把。

【本义】:器具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刀把子|印把子

【转注】:花,叶或果实的柄:花把|梨把

5. 或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1)

用作虚词 [or] (1)∶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 (4)∶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

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

君实或见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或异二者之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

(3)

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 [if]。如:或若(假使,倘或)

huò

(1)

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 [perphaps]。如:或是(或许;也许是);或恐(也许;可能);你仔细找一找,或能找到

(2)

间或,有时 [occasionally;sometimes]

或长烟一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至相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或时(有时)

huò

(1)

通“惑”。迷惑 [puzzle]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擅创为令,迷或其君。――《管子·回称》

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盐铁论·错币》

贫贱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

惟恐或后。――清·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乱(昏乱;惑乱);或疑(怀疑,疑惑;有人怀疑)

huò

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莫或兴之。――清·黄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

或许

huòxǔ

(1)

[perhaps]∶可能但不肯定;也许

他或许没有赶上火车

(2)

[maybe]∶不一定

他或许能来

或曰

huòyuē

[someone says] 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不是连词里的“或”

或则

huòzé

[or] 或许(表选择)

明天我或则去图书城,或则去图书馆

或者

huòzhě

[maybe;perhaps] 也许

或者其于道不远矣。――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或者曰。――清·洪亮吉《治平篇》

你赶快走,或者还能赶上末班车

或者

huòzhě

(1)

[or]∶在可供选择的东西、状况或过程中的挑选

决定学医或者学法律

(2)

[either…or…]∶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从两种以上的事物中选择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同时存在

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小李或者小张

huò ㄏㄨㄛˋ

(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

多半是“有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