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心理学——人际交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人与人之间保持正常的沟通和交流才能维持好人际关系,减少纠纷和麻烦。要想成为人际交往的高手,就要掌握交流的技巧和方式。

在谈话中即使拥有妙语连珠的口才,也要用在恰当的时机。善谈满足的是自己的倾诉欲,或许在某个时刻能够说服他人,却不能快速解读一个人。

因此在谈话过程中让出主动权,成为真诚的倾听者。通过对方吐露的信息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才能更好的了解对方。

注意说话的分寸,不逞口舌之快。不贬低别人,不抬高自己,尊重他人,维护其自尊心。成全别人的好胜心理,自己则可获得胜利的果实。

针对一些利害关系,要主动让利,资源共享,即可收获人心,也可为以后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既然是沟通就要说话,在开口之前要考虑对方的身份,职业,看准时机再说。

交流过程中,谈话内容要应景,言谈举止幽默大方,任何一个人对于幽默风趣是没有抵抗力的。语言的风采用在适当的地方也可成为攻掠的武器,以此征服他人。

学会拉进彼此的关系,变成自己人,增加亲切感。根据对方的情绪做出适当的回应,别人不开心时,主动开解;疑虑重重时给予信心;困惑失意时,表示支持和理解。而不是展示自己的优越感,学会示弱,会让关系变得更融洽。

这种心理可以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效应”来解释。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赞美,体现价值和威信,让人依赖,信任和支持。

用恰当的语言,尊重事实的加以赞美会让人更开心。任何溢美之词须是发自内心,不能过度吹捧,捧人要有度。

关于赞美可以借第三方来夸赞,适当贬低自己来凸显他人,善于发现不同优势去赞美,避免众所周知的陈词旧调。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沟通心理学的“6+1法则”,在网络上也可以看到许多类似的段子。当一个人被连续问到六个做肯定回答的问题后,在第七个问题会习惯性的做肯定回答,反之亦然。这就是人思维的习惯性,先做铺垫,而后再让其回答一个重要问题。经过灵活运用,我们也可以取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针对不同的谈话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没有主见的人容易随大流,从众,从大多数的角度可以说服他;对于固执,倔强的人可以用逆反心理;对于犹疑不决的人可以用激将法;对于有主见,远见的人,就要拿出诚意和实力。

这里要说一下由弗里德曼,弗雷瑟两个人提出的登门槛效应,也叫“得寸进尺效应”。就是指一个人如果答应了别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是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可能会接受更大的要求。这就是先提小要求,再提大要求,并且能够成功的奥秘。

在需要他人帮助时可以引起别人的共鸣,将心比心,大打感情牌来达到求助的目的。要放下身段,不可趾高气昂。重要的是脸皮要厚,不成功便成仁,软磨硬泡,死缠烂打。

激发对方的同情心,只要他做出承诺,自己的目的也容易达成。

人际交往要讲究技巧,更重要的事以诚待人。手段只是成功的砝码,真诚才是最重要的定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