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100分的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1
还没怀孕的时候,先生就说:想清楚啊,生个孩子责任重大,我们作好这个准备了吗?

我一贯的观点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小时候爸妈都是双职工,家庭经济不富裕,养我也没那么讲究,不也就过来了。养个小孩哪有那么麻烦,穷有穷的养法,富有富的养法,忙人养个勤小孩,闲人爱怎么养就怎么样。

直到生下宝宝,我才发现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太肤浅: 妈妈对孩子的爱,不是患太少,而是患太多。

每一个妈妈,在第一次看到自己宝宝的那一瞬间心都会被融化,然后喷涌出最热烈深沉的爱,伴随孩子一生。我身边太多的妈妈,为孩子牺牲了自我操碎了心,她们用伟大的母爱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孩子,倾尽所有无怨无悔。我是个粗神经妈妈,自认不能做到如此;我向这些妈妈们致敬,但我也有自己的疑惑:这真的就是孩子需要的吗?

我邻居洋洋妈,生下宝贝儿子洋洋后就辞了工作,全职照顾洋洋。洋洋很小的时候不知接触了什么有过一次皮肤过敏,本来就很紧张洋洋健康的洋洋妈如临大敌,为了杜绝过敏源,从此倾心竭力:衣服要用婴儿专用洗衣液和消毒液清洗,之后还要用婴儿衣服消毒机进行烘干消毒;所有洋洋接触的玩具物品,都要经过事先的消毒;每晚洋洋睡着后,洋洋妈就坐在地毯上,一件一件地用婴儿专用消毒喷雾擦他的玩具;洋洋外出,再热的天也要全身上下用衣服覆盖好;花花草草不能乱摸;游乐场的游乐设施要喷了消毒喷雾才能摸;玩耍结束后,还要马上再喷一次消毒免洗液给洋洋搓手。

在我看来,用养育温室里的花朵来形容洋洋妈对他的保护简直太有辱洋洋妈的努力。她基本上就是在为洋洋创造一个无菌环境。可这真的是对洋洋好吗?洋洋妈超级无敌的呵护,于自己和于孩子来说,难道不都是一种负担吗?

我先生的姐姐有个四岁的女儿,从出生到四岁一直就过着公主般的生活,虽然根本就不拥有国王般的家境。吃和用的都是最好的,能买到进口货就绝对不买国产货;相同功能的产品,有价格高一些的就不会买价格低的。女儿从2个月开始,就被报名参加各种价格不菲的Playgroup,亲子活动班;大一点了,被送去参加各种兴趣班:绘画、唱歌、芭蕾舞、钢琴。每个周末都被排得满满的。从1岁开始,每年至少四次带女儿外出旅行。因为女儿喜欢日本的面包超人,去年去了两次日本的高知县看面包超人。对女儿的各种要求更是尽量满足。女儿的出生给并不是特别富裕的姐姐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但姐姐说为了孩子一切都值。我认可女儿要富养,可是远超自己经济实力的养育方式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姐姐对女儿倾尽所有的爱,很可能到头来变成她们共同的负担。

相对于以上两位妈妈,我就显得太不称职了。

我女儿从小穿的衣服都是拣大她三岁的表姐穿过的旧衣服,环保安全,况且表姐的衣服都是好东西(哈哈);我从没买过最贵最顶级的食材给女儿,喝的奶粉是两百多一罐的普通奶粉,而我有朋友经常让我帮忙从香港带450港币一罐的奶粉;我没给女儿报什么动辄几百块一堂的Playgroup、亲子班,就让她和小区内、游乐场的小朋友互动玩耍,从中逐渐学习与人相处;别人家为了小孩饮食起居添置的各种消毒机、净化机、研磨机、面包机、面条机等等,我一个也没买,总觉得哪有那么多讲究,没必要非给孩子备置一套专属的电器。

我这种大大咧咧的带娃方式,总免不了引起身边一些妈妈们善意的提醒和好心的建议。其实,有时我也有些担心如此粗放是不是太不称职了,特别是在女儿偶尔生病,闹情绪的时候,这种自我怀疑就会被瞬间放大。

但更多的时候,我感觉这样的带娃方式让女儿和我都过得更加轻松惬意,不像有的家庭,生了小孩后做什么都好像如临大敌。关键是女儿在我粗放的养育方式下,也成长得挺好:

每次去医院检查身体发育各项指标都在中上水平;一岁开始,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就特别强;带她出门,见到熟悉不熟悉的人都会主动打招呼,还向人家介绍: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妈妈,这是我的车车;在游乐场和认识不认识的小朋友都能玩到一块儿,还主动将自己手上的玩具借给眼红的小朋友玩。

当我窃喜我这个“懒”妈妈的育儿方法歪打正着时,读到了月华老师的《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原来, 我正无意识地践行着60分妈妈这个全新的育儿理念 。

月华老师是知名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和心灵成长导师,是60分妈妈理念的提倡者。乍一看这个理念,做个及格线水平的妈妈好像挺丢人,但读完月华老师的新作后我才深刻地认识到, 原来妈妈给宝宝最好的爱不是100分的爱!

“60分妈妈”的概念源自20世纪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唐纳德 . 温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的理论,他在其著作《父母-婴儿关系的理论》(The Theory of the Parent-Infant Relationship)中提出了“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Mother)这一概念。足够好的妈妈,是指妈妈在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几乎完全适应婴儿的愿望和需要,处于一种“原始母性专注”的状态,淡化自己的主体性,甚至把婴儿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妈妈对孩子的需要适应得越来越少。

60分妈妈打破了以往“妈妈的爱没有最多,只有更多”的观点,帮助妈妈们勇敢地认识到自己与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对孩子忘我的爱往往是妈妈无意识地把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这样满溢的爱随着孩子的成长会变为孩子的束缚,也会造成妈妈的困扰。

60分妈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孩子满满的安全感,让他们从小就建立自信、勇敢的性格;更重要的,她们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自由,允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天性和特点,而不是去迎合和满足妈妈的期望,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是一个健全的,有主见,有责任感的人。

我们身边太多100分妈妈,甚至是150分,200分妈妈,生怕自己给孩子的不够多,总是在做着各种牺牲来换取她们认为的对孩子的好。并不是说这样的妈妈不值得被歌颂,但也许经过深入的思考,100分妈妈们会找到更好的养育小孩同时也滋养自我的方式。

总结月华老师的《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结合自己这一年多的带娃经验,我觉得践行60分妈妈的理念,要做好以下三点:

虽然我身边有很多100分妈妈,但如果问到她们对自己的评分,几乎没几个是对自己满意的。

这些妈妈们,有的放弃了发展得如日中天的事业,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回归家庭做一名全职妈妈;有的奔波在工作与孩子之间,结束一整天劳累的工作后回家开始另一轮更加劳心劳力的带娃“工作”;她们经历了十月怀胎的辛苦与担心,生产过程中的巨大痛苦,初为人母的种种挑战,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爱,她们努力地学习与成长,为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职业,没有之一。

但正是这份伟大与责任,让妈妈们深陷“完美”的泥沼,用苛刻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不允许自己不完美,有时甚至不允许孩子的不完美,将其归咎于自己的失职。在这样的心态下,各种焦虑、抑郁、压力相继产生,对妈妈的身心和孩子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100分妈妈们付出得越多,最后得到的挫败感可能越强烈。

妈妈们,我们太苛责自己了。

月华老师提到网络上流传过的一段视频:

爱他人的前提是爱自己,接纳孩子的前提是接纳自己。如果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又怎样去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100分妈妈请把40分的爱留给自己,只有自己获得了爱的滋养,才能将更有养分的爱传递给孩子。

妈妈们在一起最爱讨论的就是孩子的成长发展情况.

你家宝宝什么时候开始走路的呀?

我们8个月就会喊爸爸妈妈了,你家宝宝呢?

我女儿刚上了两次芭蕾舞课就被老师大赞有天赋…

这样的谈话100分妈妈们肯定不会陌生。我们总是在自己孩子和别人家孩子的对比中增加自己的焦虑,也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

每个小孩的成长与发展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走路早一点晚一点,说话清楚一点模糊一点,接收新事物快一点慢一点,外向一点内秀一点,都不应成为我们判断孩子“聪明”与否的标准。即使是很多权威资料上列出的发育成长标准,也只是经过样本采集后的一个平均参考范围,不能作为绝对的标尺来对孩子做出评价。暂时未达标准并不等于孩子的发展有问题,更不等于妈妈做得不好。

我见到有些妈妈在将自己孩子与所谓的标准或身边的其他孩子对比后,一方面产生深深地自责,觉得自己没有带好孩子;另一方面,加紧对孩子的训练,每天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帮助孩子学站立,学走路,学说话。

这样的养育方法,看似为孩子付出良多,其实可能是妈妈将过度的爱和自己的愿望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不尊重孩子个体的发展特点,而是希望孩子能满足自己的期望。刻意扰乱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往往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反而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孩子,妈妈的自责和挫败感会加深,恶性循环由此开始。

妈妈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生长发育的独有特点,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差距”,接纳孩子的“差距”,也接纳自己的努力。

月华老师分析了不同阶段孩子的发育特点和对应的教养原则,只要大的原则不错,不必苛求今天孩子又学会了几个单词,明天又要学什么技能。我将月华老师的分析要点总结到下表中:

月华老师说:

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但这在我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化中却没得到应有的认可。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紧紧地与父母绑定,不仅未成年前的一切由父母包办,就连成人后的工作选择,家庭组建都被父母控制。

我有个朋友从小被父母几乎令人窒息的爱包围,作为对此强烈的抗议,大学时他毅然决然去到一个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暑假寒假都打工挣学费,四年大学只回过两次家,每次待不到两周就逃走。毕业后考取奖学金去了美国读书,一年回家待一个星期。他说虽然这些年离家这么远,但仍然能感受到父母所谓的爱给他造成的沉重压力:每次电话父母都追问他什么时候回家,抱怨他太不孝,为他的成长付出这么多,现在他却远走高飞置父母于不顾。已经三十多岁的人回到家父母还把他当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看待,给他讲道理搬案例让他快点收心回家。他一边饱受对父母又恨又愧疚的煎熬,一边还要顶住这煎熬去追求自己的生活,过得很苦。

作为妈妈,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妈妈的爱就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走出家庭,去追求自己的世界,那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我们自己,都是最好的选择。

妈妈们也应该经常自省,我们给孩子的爱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还是为满足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把目光首先放在自己身上,关照好自己的内心,处理好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需求与愿望,给到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妈妈对孩子的爱,还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逐渐做减法,月华老师说:

为了帮助孩子在适当的时候更好地离开,同时也是帮助妈妈自己面对离开,妈妈就需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将爱收回来,用这些爱来滋养自己。在一个妈妈更自爱,母爱更轻松的环境中,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更多的空间,会创造出让妈妈更加自豪的惊喜。而当孩子羽翼丰满可以离开的那一天到来时,妈妈和孩子也都能更好地面对这一转变。

妈妈的爱给予了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至关重要。但有悖我们通常的认识,100分全心全意的爱却不是最好的爱。 一个睿智的妈妈,应该懂得爱得有的放矢,用60分的爱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尊重孩子的发展特性,给予他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再用40分的爱来关爱自己,只有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保持自爱,不断成长,我们才能将更有养分更高质量的爱传递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