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幅画、每一幅字,这些艺术背后,都有一个人和一段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说起艺术,我们总觉得离自己很远,这就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也 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艺术细胞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并没有鉴别、欣赏艺术品的能力和眼光。

可有一个人不这么认为,他就是 意公子 。在他眼里艺术,具体到中国艺术,就像是“ 最熟悉的陌生人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发现,我们并非对中国艺术全无了解,只是像长大以后见到儿时玩伴一样,有一种陌生的熟悉感,而这种感觉来源于, 我们不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 。

正因如此,意公子撰写了一本任何人都能读懂的中国艺术史—— 《大话中国艺术史》 ,为我们揭开了艺术发展神秘的面纱,为我们填补了艺术空缺。

全书以时间为主线,绘制出了一幅中国艺术全景图 。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书中,作者意公子这样写到:“人的一生需要经历满地乱爬的婴儿期,经历最为好奇且好动的儿童期;会在青春期经历第一次成熟,经历第一次失落;会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其实, 中国艺术的发展史也如“人”一样 ,经历了童年、少年,再到成熟……因此,翻开这本书,我们将陪伴中国艺术一起长大,了解那些我们不曾涉足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可能现在的孩子很少会玩泥巴了,但在从前各种物品匮乏的时代, 大多数孩子都是玩泥巴长大的 ,而中国的陶器就是发源于此。

如果说我们把泥巴做成各种各样的器具,是“假玩”,那么,古时候的人们就是真玩。他们会 真的用泥巴器具去装东西 ,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结构、形状,甚至在后来,他们又有了新的追求—— 既要实用,又要美观 ,于是出现了陶画、玉器、青铜器。

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人们的创作热情,已经不再满足于吃饭、玩乐了,甚至还把它们应用于相互打架。比如,书中提起的 越王勾践剑 ,即使是过了2500年,依然不能小觑其工艺和制造,让我们有幸见识到了古人们的才华。

除了器具,提及艺术,不能绕开的两种创作:一个是字,一个是画。一般人看字画,会赞其形态、观感,总结为一个字,那就是“好”。但是, 真正懂艺术的人,看字、赏画,都会更关注其中的韵味,体会笔者的心境 。

比如,在《大话中国艺术史》中,作者以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为例,说:“如果能从中读懂短暂、珍惜二字,才算是真的读懂了《兰亭集序》。”艺术作品的形态与创作者的人生境遇息息相关,正因为王羲之 经历了苦难、憋屈 ,才让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带有独特的生命活力,给人一种“一字即一生”的感觉,才能让他写出劝人珍惜生命的意味。

不仅是字,画作也是如此, 每一幅画并非只是一个静景,而是一个故事 。比如顾恺之《洛神赋》讲了一段爱情故事、韩滉《五牛图》是职场保命法则、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则是画版《碟中谍》……

在整本书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可供我们欣赏,还有 各种艺术“人”们传奇的人生 。比如,我们熟悉的唐伯虎,并非像电视剧中那般风流,他的人生其实很坎坷。在他24岁那年,亲人相继离开,所以,他的画 乍一看是热闹繁华,但更多的是孤独 。现在想来,他那句“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何其悲凉啊~

此外,作者意公子还介绍了其他艺术人的故事及作品,比如徐悲鸿的马,是中西合璧,色彩、光影融合的产物;齐白石不是为了画画而作画,更多的是想 在衰年变法里寻找的是天然之趣 ;郑板桥的竹子,则是他 虽被罢免,却屹立不倒的象征 ……

读《大话中国艺术史》觉得艺术很遥远、很难,但读完之后,我发现艺术家们所呈现的作品, 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他们在抒写生命、诉说人生,描绘世间变态 。从这些艺术品中,我们看到了不同视角下的“大千世界”,我们听着那些熟悉、陌生的故事,或多或少也会发现一些作品的影子,也会顿悟一些人生感悟。

王小波说:“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因此,我们不该只顾眼前,不该只着眼于现实,也该将目光投向远方,回归梦想,去发现不一样的真,不一样的情,还有不一样的自己,而艺术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