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第一中学的发展历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四十年代初,竹山县交通闭塞,教育落后,那时小学毕业升初中还得出县,长途跋涉到郧阳等地。
1941年,竹山县政府呈请湖北省政府批准,筹建初级中学,当年4月11日,首先办起了一个先修班,为竹山初中之始。
1942年9月,学校正式招生3个班,计150人,校长由县长郑桓武兼任。根据省政府指令,学校定名为“竹山竹溪联立中学”,学生享受公费待遇。次年8月,又招收新生3个班。1944年2月开学后,学校更名为“竹山县初级中学”。
学校创建于抗日战争中期,艰难地起步,但当时竹山尚未被日本侵略者践踏,是相对的后方,致使有一批外地教师能在竹山任教,使学校建起后得以正常发展,严谨治教,培养了一批知识青年。
解放前夕和以后,由于战争和新旧政权的交替,经济困难,学校一度停顿。
1951—1957年,在党政领导的关怀支持下,经全体师生的努力,学校得到恢复和发展,建立了正常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1958—1961年,在全国左倾路线的影响下,大办钢铁,大办农场、工厂,师生疲于劳动生产,弃教弃学,加之经济、生活困难,师生体质下降,教学步入低潮。
1962年,在全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学校重申以教学为中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改进教法,规范教风、学风,至1965年教学质量又得到明显提高。
1966年后的“文革”十年,可说是从学校起到学校落,打打闹闹,一片混乱,教学常规被破坏,学校财物受损,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泛滥,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后患无穷。
1976年起,以粉碎“四人帮”为转折点,学校再度恢复整顿,此后,进入改革开放年代,百业振兴,学校教育同样步入快速发展的征程,特别是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教育为四化建设的战略重点,该校规模不断壮大,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一批批毕业生从母校走向高一级学校和其它岗位。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国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相应发展。
1980年,该校被定为地区重点中学,自此,竹山一中面向全县择优招生,生源增加,师资队伍不断扩充,学校规模逐渐扩大,教学设备逐年增强和完善。
此后20年来,在全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该校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
至1999年,学校占地面积已达25亩,但校园面积显然不足,为提高有限面积的使用率,多年来,旧房全部拆掉,先后建起了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及其它用房,共计建筑面积17000多平方米,教学和生活设施大为改善,教学手段有了更新,校园环境不断美化、净化。在校生共27个班,1668人,其中高中25个班,1541人;初中2个班,147人。初中已停止招生,以后就是高中。教职工共199人,其中行政人员15人,教师96人,工勤人员22人,校办工厂6人。
2000年秋,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教委的领导下,对城区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将一中迁至现址——原竹山师范。至此,办学实力不断增强,教师队伍得到优化。学校教学教辅用房、运动场、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都得到明显改善。
竹山一中迎来了更加美好的发展机遇,建筑面积600多亩 ,同时容纳5000名学生的教学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集智能广播、课件,远程教学互联互动,双向视频传输、教学观摩为一体的校园多媒体综合校园网正在筹建,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发展至今,学校共有44个教学班,在校生3000多人,在186名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6人,本科学历180人,湖北名师1人,特级教师3人,中学高级教师70人,中学一级教师88人,市、县星级教师30余人。学校拥有先进的学术报告厅、计算机室、图书室、美术培育室,现代化的礼堂、食堂,标准化的学生宿舍、运动场和集智能广播、课件点播、教学观摩为一体的多媒体校园综合网,属十堰市重点高级中学。方便学子查询,了解竹山一中的信息,竹山一中特地建了自己的信息网——竹山一中信息网。 2014年4月28日竹山一中搬迁至潘口诗湾新校区。 1996年,上省线12人,始达两位数,走出低谷。
1997年,上省线71人,上线率倍增,得到人民的称赞和各级政府的肯定和褒奖,从而提高了学校声誉。
1998年,上省线75人,其人数比上年增加,但上线率略有降低。
1999年,上省线121人,首次过100人大关,可以明显看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000年,上省线197人,学生升学率继续稳步上升。
2001年,上省线304人,超过了市教委规定指标,实现了突破300大关的奋斗目标。
2002年,上省线432人。
2003年,上省线505人,高于全省上线率20.8个百分点。
2009年,高考成绩实现新的跨越:上本科线人数达701人。
2012-2015年,一本上线稳定在70人左右,二本上线在200人左右。 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
“湖北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胜学校”
“十堰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2003、2004、2005连续三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县五·四红旗团委”
2004年度被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2005年又被评为“县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3、2004、2005连续三年被评为“十堰市高中教学质量优胜单位”
2006年高考应届生1049人全部上省线,连续第四年获“十堰市高中教学质量优胜单位”
专题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获市级结题,王雁、王勇老师分获省、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该校建校以来初、高中毕业生数以万计,他们走出母校,奔赴各个岗位,如今老、壮、青年都有,有院士、科学家,有教授、工程师、技术人员,有人民军队指战员,有各级学校教师和机关工作人员,有企业的厂长、经理,更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或其它国家和地区,正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