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无媒不成婚,婚姻从古至今都是人生中的大事,在中国古代,婚姻讲究明媒正娶,因此,若结婚不经媒人从中牵线,就会于礼不合,虽然有两情相悦的,也会假以媒人之口登门说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才会行结婚大礼。我们学过的《卫风·氓》中所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意思就是说“不是我故意拖延,而是你没有找到好媒人”。由此可见,媒人在当时就已经是婚姻的必备条件了。

媒人,也称伐柯人、撮合山、月老、大冰、媒妁、红娘等,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里,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角色。最早建立官媒制度的是周王朝。当时,媒官的名称叫"媒氏",他们从国家领取一定俸禄,执行公务。那么,媒人为什么会称为伐柯人呢?我们从这首诗中来找找答案:

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全诗二章,每章四句,首章以“伐柯”起兴,言伐柯、娶妻各有其道,用伐柯没有斧头就不成来比喻娶妻也需要有媒妁。

伐柯:砍取做斧柄的木料。《说文解字》:柯,斧柄也;伐,击也。匪:同"非"。克:能。取:通"娶"。怎么砍伐斧子柄?没有斧子砍不成。怎么迎娶那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

男女双方的结合,要有媒人从中牵线,婚姻才得以成功。作者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说,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说明其道理就像做个斧柄那样简单明白,兴中有比,比喻浅显易懂。

斧代表男子,有“夫”的谐音,柯即斧柄,代表女子。斧与柯是最为简朴的“卯榫”契合,婚姻则是男人与女人生活和人生的契合。斧头选择合适的斧柄,如同丈夫选择合适的妻子。

想要娶到妻子就必然有媒人,就像要取得斧柄就必然要斧子才能做成,婚姻也要有礼的约束才可以。《周礼》中为婚礼制定了一套规范,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与迎亲,俗称“六礼”,在此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媒妁的穿针引线。

《说文解字》: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这里"谋合二姓",就是"合二姓之好",帮助两姓男女缔结婚姻;"斟酌",就有权衡利弊、择善而定之意。

聘娶婚有三个要素:首先就是媒妁之言,二是父母之命,三是纳币。《礼记·曲礼》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仪礼·士昏礼注》:“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媒氏下通其言”,女家“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礼”。这是当时社会婚姻活动所普遍遵循的准则。通过媒妁的沟通获得双方父母同意后,形成的婚约才合礼合法,否则就会被视为无媒苟合,为世人所唾弃。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则:原则、方法。此处指按一定方法才能砍伐到斧子柄。觏(gòu):通"遘",遇见。笾(biān)豆有践:在古时家庭或社会举办盛大喜庆活动时,用笾豆等器皿,放满食品,整齐地排列于活动场所。

砍斧柄啊砍斧柄,这个规则在近前。我遇见的那个人呀,举行仪式很整齐。

这一章具体地写出古时娶妻的过程:媒人两家介绍牵线,最后双方同意,办了隆重的迎亲礼仪,妻子过门来。这是中国古代喜庆民俗的场景,也表示中国人对婚姻大事的严肃重视。

这里的“则”字重点强调了规则的意义及协调的重要性:斧与柄要协调才可以相配,做其他事情,也同样需要协调关系,遵守一定的原则方法,即"其则不远"。大家想,如果砍下的枝条歪七扭八,过粗或过细,都不能插进斧头眼中,成为合适的斧柄。说白了意思就是说,我们要砍下树木做斧子把儿,那个样式就在眼前,即手里这把斧子的把儿,照此去做,就不会错。

砍取斧柄,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那么,协调一件事物或一种活动的双方,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因此后人常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来表示有原则的协调关系,来引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

“豆”,在甲骨文中就有,是一个象形字,即高脚碗中装食物。上古时“豆”为盛食器具和祭祀用礼器,后来用于盛放黍稷谷物,再后来用于盛放食物。“笾豆有践“是说食物整齐有序地排列放置。在古代,家庭、部落或社会举办祭祀、典庆活动或者重大聚会时,都有相应的规章与礼仪,笾、豆、觚、爵等等器皿的摆放都有规则。这里也是在赞美新娘安排事务很有头绪,生活之事处理得很得当。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即新婚妻子,古时理想的女人不是貌美、健康,能生儿育女,而是能够辅佐宴飨祭祀。因此诗中特意给我们一个镜头:"我觏之子,笾豆有践",指新婚妻子在料理宴席祭祀很有经验,这一点让男子满心欢喜,懂得笾豆之事的女子,做事一定有理有条,能够“宜其室家”。

《伐柯》这首小诗很短,全篇为四言句式,简单而琅琅上口。以砍伐一支合适的斧柄作比喻,说男子找一个好妻子,如斧头找一支合适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也要有媒人、迎亲礼等基本的安排。实际上,这首诗还十分富有哲理性。它用常用的劳动工具斧子来说明婚姻关系需要借助媒妁这一中间渠道,阐释了事物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万事万物彼此之间都是有联系的,都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加以协调,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环境。

《中庸》里引用这首诗的“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一句,并说:“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告诉我们道不远人的道理,远人非道。如执柯伐柯,只要用心,一眼就能看到。我们要做一把斧柄,工具和标准其实都在我们自己手里握着,如同道一直就在我们身边,规则也在自身中,禅宗所言:“佛在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不需到外面去寻找,修道即是尽己之性,“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因“伐柯”的比喻朴素明朗,浅显易懂,明示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后世遂以“伐柯人”称作媒人,称替人做媒为“作伐”“伐柯”“执柯”。在今天婚姻自主、婚恋自由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选择爱情时,已不再执着于门当户对,不再执着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是感觉对了,就可以在一起。然而,婚后的稳定性却不如从前了。人们在对”礼“的形式的摒弃时,也将内涵渐渐淡化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