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最后一课观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最后一课》,是整个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一个篇章,影篇一开始介绍范老师因脑梗塞记忆错乱,他的记忆停留在了1992年,在望溪村支教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那个时间点,为了帮助范老师解决困境,他的儿子决定带他回到望溪村,重现1992年最后一课的情景。大家伙拆房子,安排演员,人工降雨,等等力争还原当时上课的一幕幕,看似滑稽,却让人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名状。时间一下子被拉扯了回去,到了那个下着瓢泼大雨的一天。

      1992前的窘迫,破旧和2020年的新农村天壤之别,以至于很难还原记忆里的场景。

      “我刚来的时候,这个教室里有两个学生,一个猪仔,一位老师。现在我们的教室坐满了人,每天都有琅琅的读书声,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在县城上高中,回来告诉我,他考上上海交通大学了,我知道,我留下来是对的。”他深情的对学生们说道。

      范老师嘴角上扬的的微笑,眼神透出的骄傲,让我看到了扎根于农村教育的他,无怨无悔的付出,学生带给他满足感,幸福感。每个人的青春都是宝贵的,但是能在宝贵的时间里做更值得的事,就没有遗憾。

        范老师一步一步走在曾经熟悉的的小路上,走过那座记忆里的小桥,孩子们正在等待着他上的最后一课。回忆和现在猛烈的冲击,过去未来开始交错,片段的交替,新旧农村强烈的对比,整个片段达到了高潮,也是我哭得最狠,心里最震撼的地方了,范老师记着每个同学,

      “对了,小花你的鞋底没纳好,下课来找老师,老师帮你纳;二加二等于几啊?错啦,你怎么还是不记得,二加二等于掰,记得了吗?你啊,老师下课就不去你那吃饭了,告诉你爸,你好好学习,就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你的数学是老师最担心的……”老师担心着每一个同学,把他需要交代的事情都记在了小本子上。孩子已经不是那些孩子,时间也不是1992年,但是老师对学生的爱随着时间流逝,并没有一丝的变化,这种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令人太过感动。或多或少我们都能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那间教室,那些板凳,风雨交加的窗外,老师的关心的叮嘱……

    “最后一节课了,今天我们不讲课了,来说一说自己的乡……家……”他愣了愣,感觉脑海有点混乱,片刻后,却听到了男孩的啜泣。他知道那是谁,那是姜小峰。

    小峰画了一幅画,他有些看不懂,于是很耐心地听小男孩解释着:这是学校,这是滑梯……这里是蓝色的……这里是红色的……  怎么不涂颜色呢?范老师看到那个学校心里十分欣喜,便四处找彩笔,希望能为他的画涂上色彩斑斓的颜色,却在辛辛苦苦取到了颜料后,一脚摔在了学校前的那座小桥上,颜料随着雨水河水瞬间四散流走,仿佛孩子的梦也流走了,其实不然。

      直到范老师看到那个有蓝色红色的学校,那个从纸上走出来的学校和长大了的姜小峰,他的心一下子缓和了,他的记忆在一片片的拼凑,合拢。他记起了那位学生。新旧对比的矛盾点无法掩盖,使影篇将冲突推向了更高层次。不管时间过去了多久,那份信念永远不变。

        最终大家在新小学前拥抱,矛盾和解,既是对当年小学生实现个人梦想的肯定,更是宣告了对贫困和窘迫的胜利,并阐明了教育的重要。

      我看到了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对学生无私的爱。我看到了一名老师对人生理想信念的执着的坚守。他平凡而又伟大。

        童年的涂鸦画纸,会变成真的彩色学校。教育是一种源源不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