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边村民间故事三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3

在元朝初年,忽必烈征战四方,百姓生活困苦,张家边村原是大海环绕之地。张凤岗一家从南雄珠玑巷逃难至此,起初在沙岗仔田螺地搭建简易住所,以捕鱼虾为生。海风频繁侵袭,他们被迫迁至蚝棚头,因蚝产丰富,他们以此为生计,这里也因此得名。蚝棚头街,又有人误称何棚头,因姓何人家众多。


张家边紧邻窈窕村,山名为羊头巷山。明朝中期,倭寇横行,张家边曾遭劫掠。在一次端午节,倭寇突袭,村民躲入羊头巷山洞,哭声与杀戮惨剧一同上演,从此山名改为“人头巷”,后改为较为雅致的“羊头巷”。


张家边村的命名源于张凤岗夫妇,他们从大沙岗到蚝棚头、生风林山脚,因张姓而得名“张家边”。这里有蚝棚头街,是今天的村子一。大庙陇头的武侯庙、大庙圹、起凤里等地名反映了村落的历史变迁。而庵前、仁安里等地则见证了村落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增长。


张家边村大庙的由来,凝聚了不同郡县迁来的人口繁衍与纪念先祖的信仰。各姓氏祠堂和庙宇的建立,如康公庙、武侯庙等,使大庙成为村落的核心区域,至今仍被村民称为“大庙”。昔日的保与里制度,以及庙宇改建为学校,都反映出张家边村历史的丰富多样。


扩展资料

张家边村位于中山市政府东面9.25公里处,北濒横门水道。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张凤岗一家从良宋都张婆澳迁此,因村处海边,且为张姓首居,故名张家边村;现由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管辖。张家边村以及其附近区域是整个火炬开发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在“老中山”的心里,张家边甚至是整个火炬开发区的“代名词”。张家边一至四村的居民多用闽系方言,称为张家边话;张家边五村的居民多用粤系方言,称为水上话。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