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狄梁公碑的感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范仲淹由鄱阳郡去丹徒郡的途中,遇到多少庙宇,惟独拜祭了狄梁公庙,而且,读《范文正公全集》,再未见他有盛赞历史重臣的文章,可见他最敬重狄梁公。他在祭拜了狄梁公神像后,认真阅读了保存在庙中由李邕撰写的《狄梁公家传》,对狄梁公的一生重大事件又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此之前,他可能阅读过《旧唐书·狄梁公传》,阅读过由唐人刘肃在元和年间撰写的《大唐新语》,对狄梁公的生平和有关事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才有了在彭泽县专访狄梁公的举动。在他拜祭了狄梁公庙、拜竭了狄梁公神像、
又认真阅读了李邕的《狄梁公家传》之后,心情澎湃,难以自持,写下了这篇千古的名篇。《狄梁公碑》的文章是范仲淹肺腑之言,是他敬仰狄梁公真实感情的流露。我们读这篇碑文,既为狄梁公力挽狂澜的举动而敬佩,也为范仲淹敬仰名臣的真实情感而感动。 由于这是一篇表达自己敬仰之情的文章,并不同于其它悼亡之文。文章一开始,就以高屋建瓴之势,提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四大悬难,来考问读者。谁能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只有狄梁公,这就引发了读者要进一步了解这位神奇的人物的底细。文章还表明狄梁公是个极孝、极忠之人。接着文章列举了狄梁公的十五件大事,表现狄梁公的过人之处,而且在每一类事件之后,加上一两句的评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重大事件的成功处理,又反衬出他之所以能面对各种压力,坚持信念,力挽狂澜,是他忠孝性格的具体表现,照应了前文。最后,他利用铭文的形式,高度赞扬了狄梁公的伟大功德。文章写得气势磅礴,又自然顺畅,读起来,感人至深。
写狄梁公实际是表达自己的志向
范仲淹与狄梁公的生平极为相似。他们都是孝子、忠臣;都敢于直谏皇帝,都因为直谏而遭贬斥,都设法限制皇太后的权力;都是亲民、爱民的好官,百姓为其立生祠;后来范仲淹也被派往西北边疆,抵御西夏人的入侵,所以都曾出将入相,等等。相似的经历,使他们的思想相通。范仲淹纪念狄梁公,是为了抒发自己忧国忧民、誓为国为民建立像狄梁公那样的功业的思想。以后事实证明,范仲淹敬仰和学习狄梁公的高尚情操,做到了学以致用,成为了狄梁公那样的人物,这是难能可贵的。狄梁公是唐代的名臣,范仲淹是宋代的名臣,两位名臣,辉映千古,成为历代的典范。 即今甘肃省宁县,与范仲淹任过职的庆州即今甘肃省庆城县接壤,是毗邻,同属庆阳市管辖。在唐宋时,两地均是戎羌居住区。狄、范二公对少数民族,都采用了安抚的办法,这与汉末“凉州三明”(段颖、字纪明,张焕、字然明,皇甫规,字威明,均凉州人)的剿戮的做法截然相反。实践证明,狄、范的做法不仅是人道的,而且具有远见卓识。范仲淹在《答赵昊书》中说:“朝廷以王者无外,有生之民,皆为赤子,何蕃汉之限哉?何胜负之言哉?”这是他们能对汉羌一视同仁,采取爱抚的政策的思想根源,是儒家仁人思想的一种实践。他认为:蕃汉都是天下赤子,是亲如手足的兄弟,不应兵戎相见,而应和平共处,对待他们要有仁爱之心。这种思想影响比较久远,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记住这一功德。作为范仲淹知庆州时管辖下的当地居民后裔,在寻访范仲淹戍边时与宁县的一些活动的蛛丝马迹,自然提到了范仲淹的《唐狄梁公碑》。
宁州狄公碑现存宁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