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阿房宫赋六国论知识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7

1. 阿房宫赋知识点总结需要把文章的所有知识点总结出来啊

《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 一、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可怜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6、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7、直走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8、气候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二、常见实词归类 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 5、缦 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 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6、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 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 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8、为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三、文言虚词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其 (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 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 2、朝歌夜弦 (奏乐) 3、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4、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5、楚人一炬 (火把) 6、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二)名词用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作动词.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当作铛、石、块、砾) (4) 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5) 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疑问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 (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 省略句 (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 (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倒装句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五.文言翻译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译文: (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译文: 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河虹? 译文: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依叠如山. 译文: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

2. 【试比较下高中课文《过秦论》和《阿房宫赋》有什么异同

过秦论》和《阿房宫赋》,前后时隔千年有余,然而异体同构,流传千古,同为文苑奇葩.异体第一,写作手法不同.《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因而重在说理,叙史部分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只用“拱手”二字概括.而《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所以重在讽喻,文章极尽描写之能事,如第2段写阿房宫中美人之多,便分别以“明星”“绿云”“渭流”和“烟斜雾横”比喻宫女“开妆镜”“梳晓鬟”“弃脂水”和“焚椒兰”.“论”“赋”异体,手法不同.第二,立论角度不同.《过秦论》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之比,九国之师与一秦之比,强秦与陈涉之比,九国之师与陈涉之师之比.两两比较,只为激出末句.“故正意一经揭出,格外警悚出奇,可谓极谋篇之能事矣.”(《文章源流》)《阿房宫赋》则以“寓言”式的描写,来表明“秦爱纷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进而指出秦灭亡的主要原因.同构第一,写作目的相同.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人口减少,贾谊目睹了这一切,便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多次上疏,评论时政,其《过秦论》的目的即是借说秦之过而劝汉文帝“安民”.杜牧更是如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明确表明此文是为了以古鉴今,针砭时政.第二,灭亡原因相同.贾谊继承并发展了汉初叔孙通、陆贾等人关于秦灭亡原因的观点,简洁地概括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在文末也说:“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施仁义”和“爱人”皆儒家一脉相承之观点.第三,全文结构相同.《过秦论》全文5段,前4段叙史,概括了秦自孝公(公元前361年)崛起,到二世灭亡(公元前207年)的整个兴亡过程,末段议论,归纳出秦灭亡原因.《阿房宫赋》全文4段,前3段描写,详尽地描绘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美人珍宝之多和“秦爱纷奢”之状,末段发出感叹,总结秦灭亡的教训.两文都是前叙后论,篇末明旨.第四,都用铺排渲染.《过秦论》虽是政论,但贾谊首先是一个汉赋大家,因而多用写赋手法,“铺张扬厉”.如叙秦孝公之雄心“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叙九国之师攻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始皇“威振四海”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大段铺排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阿房宫赋》更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极写楼阁密而奇;“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极写宫女多而美;“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极写秦王生活奢而糜.铺排渲染之中溢出文章之“主意”.第五,语言整齐峻拔.《过秦论》多用骈偶,工整雄峻.如首段末句“当是时也,商君佐之”以下“内”“外”对应,一气呵成;第2段首句“蒙故业,因遗策”以下“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并举,气吞九州.《阿房宫赋》首句即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钱钟书说它“发唱惊挺,操调险急”(《管锥编》),像“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样的四字句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此外,两文都使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既形象,又生动,给人以审美的愉悦.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