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解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圆明园的毁灭》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课文原文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解析

圆明园,遗址在北京市西郊海淀区。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八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三园的总称。然而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竟在帝国主义侵略军的疯狂掠夺下化为灰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

文章题目是“毁灭”,但文中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象,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走进昔日辉煌之中去感受今日的毁灭景象。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个“不可估量”与结尾的“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课文的2-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园内物品及建筑景观形象的修饰描写,详尽的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在语言表达上,采用了排比的写作方法,使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有…的…,有…的…,也有…的…”“上自…下至…”等关联词使文章内容形象具体、丰富生动,结构严谨,条理层次更加清晰,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雄伟壮观。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用精炼、准确的语言将侵略者“野蛮”、“贪婪”、“无耻”的嘴脸和行为刻画的生动形象,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