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有余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2

1. 有关月的古诗、古文

呵呵、

这当然是我们苏轼的《水调歌头》

除了这个你可能忽视了李白

李白的《静夜思》虽然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也是关于月的

对了、还有楼上说的《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

我都给LZ写下来吧、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静夜思》

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 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愿LZ采纳、

2. 文言文《知见有余》的翻译

〖原文〗

王中郎甚爱张天锡①,问之日:“卿观过江诸人,经纬江左轨辙有何伟异②?后来之彦,复何如中原?”张日:“研求幽邃,自王、何以还③;因时修制,荀、乐之风④。”王日:“卿知见有余,何故为苻坚所制?”答日:“阳消阴息⑤,故天步屯蹇⑥;否剥成象⑦,岂足多

讥?”

〖注释〗

①王中郎:王坦之。字文度。有才学,官至中郎将,中书令。 张天锡:字纯嘏。官至凉州刺史。

②轨辙:法度,方法。

③王、何:王弼、何晏,三国时人。二人喜谈玄理,具有老庄思想。

④荀、乐:荀凯、荀勖、乐广,都是西晋大臣。

⑤阳消阴息:事物的发展变化。

⑥屯蹇(zhūn jiǎn):卦名。指艰难困苦。

⑦否剥:卦名。指事物的消长盈虚。

〖译文〗

王坦之非常喜爱张天锡,问他道:“你观察渡江的每个人,治理江东的法度有什么特别之处!后来的才俊之人,和中原的人相比如何?”张天锡说:“研究求索幽深玄妙的学问,自然在王弼、何晏以下,但根据时势修订制度,具有苟颧、荀勖、乐广等人的风采。”王坦之说:“你的知识见解丰富,为什么被苻坚所制服?”张天锡说:“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国运不昌,遇到艰难险阻;事物的消长盈虚,岂能过多讥笑?”

3. 余的古文用法及例句

基本解释:(1)我:自己“~将老”。

(2)剩下来的,多出来的:剩~。~粮。

~兴。~悸。

~孽。节~。

~生。~荫(指前人的遗泽,遗留的庇荫)。

~勇可贾(gǔ)(还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来)。 余 (3)十、百、千等整数或名数后的零数:十~人。

(4)后:“劳动之~,欢歌笑语。” (5)农历四月的别称。

(6)姓。(7)" 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虚词实词的使用,结合文句意义,往往实词虚用,虚词实用,一彼一此,没有固定,其词类活用现象较为突出。

本来劳动人民造字,都是根据具体事物,都为实词。元周伯琦《六书正伪》说:“大抵古人制字,多自事物始,后之修辞者,每借实字为虚字,用以达其意……”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所谓单字独出,则“无从见矣”。意即由单个字面上去理解其义,难以解通,查字典,也难以查出,必须结合上下文句去理解,才能知之。

所以古书中,词类活用现象表现为:实实虚虚,虚虚实实,往往变化无穷,不易把握其规律性。比如“余”同为第一人称代词“我”解,但古书也作虚词用。

古音余读蛇,详细解释:〈动〉1.(形声。从食,余声。

本义:饱足)2.饱足。足食得饱 [have eaten one's fill;be full] 余,饶也。

——《说文》3.剩下;剩余 [remain;leave orer]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形〉1.剩下的,多余的 [surplus;spare]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亦无使有余。——《吕氏春秋·辩士》。

注:“犹多也。” 父有余(余)财。

——《吴仲山碑》今也每食无余(余)。——《诗·秦风·权舆》2.又如:余夫(指一家五口或八口为率以外多余的人口);余润(利润);余资(剩余的钱);余师(很多余地;[空余的地方]的老师)3.残留的;遗留的 [remaining] 孤嶂秦碑在,荒城 鲁殿余。

—— 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余)杯。——唐· 杜甫《客至》4.又如:余蔌(剩余的菜肴);余庆(祖先留下的福泽。

即因前辈的善行而使子孙得到某些好处);余水(剩余的水);余芳(残花;死后遗留的美名);余杯(杯中残余的酒);余珍(前代遗留的遗物)5.次要的 [second]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辛弃疾《鹧鸪天》6.又如:余光(落日残余的光辉);余春(晚春,残余的春光)7.不尽,无穷 [infinite;endless] 一弹再三唱,慷慨有余哀。

——《古诗十九首》8.又如:余哀(不尽的哀思);余思(不尽的怀思);余音袅袅(歌声的余音回荡缭绕);余霞成绮(用以称赞文章时含有无穷的意味)9.其余,其他,以外 [other] 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余)子碌碌,莫足数也。——《后汉书·祢衡传》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10.又如:余子(其他的人);余事(另外的事,其他的事);余业(副业);余论(指本论以外的议论)11.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 [odd;over;more than] 一车炭重千余斤。——白居易《卖炭翁》有竹一顷余(余),乔木上参天。

——唐· 杜甫《杜鹃》翼而为两庑两厢,凡三十余楹。——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12.又如:六百余米;五十余岁 〈名〉1.闲暇 [leisurely]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

——《庄子·天道》2.又如:余功(余暇,空闲);余闲(余暇)1.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 [I,my,me] 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左传·僖公九年》余弟宗玄。——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余于仆碑。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 此地适与余近。——明·袁宏道《满井游记》黄发在廷,余敢忘古人求旧之义。

——明 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2.又 余之游将自此始。余亟叹其技。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3.又 余闻法人好胜。余既为此志。

——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4.又如:余一人(古代天子自称。也写作“予一人”);余小子(古代天子居丧时的自称。

也写作“予小子”) 〈名〉1.农历四月的别称 [the four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四月为余。——《尔雅》2.姓3.“余”的简化字 “余”4.另见 yú。

4. 求一篇写月的古文

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长安玩月诗序》 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

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出处不详 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出处不详 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

——王建 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徐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古诗十九首(之七)》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古诗十九首(之十九)》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听月诗》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班婕妤《怨歌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关山月》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杜甫《八月十五夜月(其一)》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车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