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板吊顶怎么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5-30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贵金属纪念币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文化传承载体,对中国青铜器文化做了非常完美的刻画和诠释。鼎被称为国之重器,代表着礼仪世界和政治象征中的绝对权威,于是在金银纪念币上鼎也被塑造为每一组中的魁首——使用最大规格的金质纪念币来刻画。

中国青铜器纪念币(第一组)5盎司金币

2012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青铜器(第一组)一套,其中5盎司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商代兽面纹方鼎。纪念币上方鼎的表面有乳钉纹及凸线式兽面纹,还有一些凸起的格子线条将纹饰隔开。直口,折沿,方唇,口部近似正方形,口沿加厚,有台阶状唇边。沿立二拱形耳,略向外张,外侧有凹槽。斗形方腹,腹饰兽面纹和乳代纹。乳钉纹饰于每壁的两侧和下部。足上部饰兽面纹,下部饰弦纹。背景的纹饰带设计,使前景中的鼎图案显得更加饱满而富有生命力。在前后的对位关系中,鼎的分量增加了,稳重庄严的感觉也体现得很到位。从浮雕看,整体雕刻精湛细致。鼎体上非纹饰处的无规则坑洼浮雕处理,使鼎充满了历史沧桑感,体现了一种还原、尊重历史的责任感。此方鼎为商代二里岗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器壁匀薄,造型规整大方。鼎外壁在兽面纹带下加乳钉纹框的装饰方法,对晚商和周初方鼎颇有影响。如司母戊鼎的表面凸线就继承了在范面手工起稿后压塑纹饰的方法,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起稿线越画越细,最后只能在范铸遗址出土的陶范面中可以看到,铸件上就难以看到了。

中国青铜器纪念币(第二组)5盎司金币

该系列的第二组纪念币于2013年5月23日如期发行,其他材质规格币种均无规律可循,唯有5盎司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一如既往的采用了鼎。该鼎为商代晚期的司母辛方鼎,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五号墓,高80.1厘米,口沿边长64厘米,宽48厘米,足高31厘米。币面上的方鼎四平八稳,圆足方口。粗大的四足上端都饰兽面纹,兽口向下,以扉棱作鼻梁,目字形眼,细眉巨角,浮雕工艺下立体突出,显出神秘威严的气势。腹部四面左右侧和下侧均饰规整的乳钉纹。口下四面及四转角各饰一兽面纹,以扉棱作鼻梁,兽口向下,眉目清晰,体较长,尾上翘,尾尖下卷,短足内屈,有爪。四面交接处,饰以扉棱。口部呈长方形,短沿方唇,两耳立于短边口沿上,腹壁较直,下部略内收,平底。从造型特征看,此方鼎高大厚重,极具气势,而且铸造工艺十分精湛,纹样装饰华丽,司母辛方鼎犹似平放在雕刻着兽面纹图案的平面台上,极具层次感与立体感;而在金币背面采用镜面底面,塑造出了平静的币面效果,更好地衬托出了司母辛方鼎的凝重之感,体现出一种高贵与权力。

中国青铜器纪念币(第三组)5盎司金币

中国青铜器系列金银纪念币的第三组如约而来,将于今年8月8日定期发行,该组纪念币的图案已经公告于世。不出所料,5盎司金质纪念币依然把鼎作为塑造对象,而且鼎的规格影响越来越大。币面刻画的后母戊鼎,亦称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币上的后母戊鼎立耳敦厚,窄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根坚实砥柱。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鼎后以局部放大形式呈现了鼎身上精美繁缛的纹饰文化。该鼎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笔者相信随着青铜器后续系列的跟进,5盎司金币将呈现更多有重大文化影响价值的大鼎,而5盎司“鼎系列”金币也将成为收藏中一个亮点,甚至是一部珍贵的“鼎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