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新郎的鞋子叫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3-30
鞋翘设计并非中国独有,但是中国古鞋的代表性特征。古代男女鞋款都以翘头为特点,区别在于“男方女圆”。以下内容将介绍古代人将鞋子称作何物,以供参考。
古代人将鞋子称作何物?
- 履、屦是同一物,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在汉代以前,称屦,主要由麻、葛等制成。《诗经·魏风·葛屦》中提及的“纠纠葛屦”即为此。后汉时期则称之为履,通常由麻、丝制成。
- 屐也是鞋子的一种,特指木底款式,或有齿,或无齿,也有草制或丝制款式。《释名·释衣服》中描述的“帛屐”即为丝制款式,而不同于“帛屩”,因为屩不适合踏泥,屐则可以。
- 靴为高至踝骨的长筒靴,随胡服传入而逐渐普及,汉代后期大量出现,至唐代则普遍穿戴。靴的特点是保暖性强,适合在泥土、沼泽地行走,也便于骑马等活动。
- 靸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提及“靸革是昂角褐袜巾”,颜师古注解称其为“韦履,头深而圆,平底者也。今俗称之跣。”亦称靸鞋,三代多用皮制,始皇二年改用蒲制,晋至唐多用草制,梁武帝时曾用丝制。
古代人的历代鞋子:
- 在中国,鞋的最早形象出现在氏族社会时期的彩陶上。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草、麻、葛编织成履。
- 按材料分,中国鞋的种类有草葛、布帛、皮革三种。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制成的鞋。
- 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皮制鞋是现存最早的鞋。
- 殷商时期,鞋的样式、工艺和装饰已相当精致,材质、色彩、图案均遵循服饰制度。
- 自商周起,鞋的穿着有明确制度。
- 汉代,祭服穿舄,朝服穿靴,燕服穿屦,出门则穿屐。汉代布帛鞋鞋头多分叉,底用麻线编织,称双尖翘头方履。
- 汉代鞋靴造型多样,丝织靴色彩、图案丰富,符合足部形状,材质广泛,包括牛皮、丝织物、麻编物等。
- 魏晋时期,鞋前端常见双兽纹饰,配色和谐,鞋式美观。
- 北齐时,无论天子还是百姓,都流行穿屐。屐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为木底有齿的鞋。
- 南朝时期,盛行木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人都可穿着。与此同时,草鞋是百姓的常见鞋款,由南方盛产的蒲草类植物编结而成。
- 南北朝时期,靴在北方广泛流行,并影响到江南地区。
- 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又称“马靴”和“高筒靴”。
- 靴的样式多样,包括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
- 唐代,官民均可穿靴,样式略有不同,女子流行软底透空锦靿靴。
- 唐代男子靴款,起初为六合靴,后变为长靿靴,有的加毡。
- 唐代妇女鞋款多样,前为凤头式,其他有高头、平头、翘圆头等,有的绣虎头纹样或饰有锦文。
- 宋元时期,基本沿用唐代鞋款,款式品种增多。
- 宋代朝会时穿靴,后改穿履。靴筒用黑革制成,内衬以毡,不同官职穿着颜色依服色而定。
- 宋代普通人士穿鞋,有草鞋、布鞋等,按材料命名。
- 宋代南方人多穿木屐。如宋诗人形容“山静闻响屐”,描绘木屐在山中行走的情景。
- 宋代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鞋常用红色为鞋面,鞋头尖形上翘,有的制成凤头,刺绣各式花鸟图纹。劳动妇女穿平头、圆头鞋或蒲草编鞋。宋代开始出现女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