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自称和谦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0

1. 文言文中的自称,他称,尊称和谦称

敬称:

称呼对方家人——令尊令堂(去世称令先君)、令兄/弟/姐/妹、令郎/公子、令爱/千金、尊夫人;

称呼对方——君、公、足下、阁下等;

称呼对方相关的事物——华诞(生日)、大作/华章(作品)、府上(家)等等

谦称:

称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称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荆/山妻;

称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学生等;

称呼自己的东西——贱降、拙作、寒舍/蓬荜等等

敬称与谦称指代的内容基本上按顺序一一对应,只是举例而已,其他的还有很多,仅供参考

2. 文言文对自己的谦称有那些词

【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敝舍、舍弟、舍妹、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3. 文言文中的 敬称 和 谦称 敬词 和 谦词

敬称:

称呼对方家人——令尊令堂(去世称令先君)、令兄/弟/姐/妹、令郎/公子、令爱/千金、尊夫人;

称呼对方——君、公、足下、阁下等;

称呼对方相关的事物——华诞(生日)、大作/华章(作品)、府上(家)等等

谦称:

称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称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荆/山妻;

称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学生等;

称呼自己的东西——贱降、拙作、寒舍/蓬荜等等

敬称与谦称指代的内容基本上按顺序一一对应,只是举例而已,其他的还有很多,仅供参考

4. 古代的尊称和谦称

尊称 zūnchēng 一般指比较尊敬的称呼,例如,小王尊称王医生为神医。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

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不再一一列举。

敬辞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

如: 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 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 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

如: 赐教:别人指教自己 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 请问:希望别人回答 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

如: 高见:指别人的见解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 华翰:称别人的书信 华诞:别人的生日 华厦:别人的房屋 八、“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

如: 贤弟、贤侄等 九、“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劝:劝告 奉陪:陪同 常用敬辞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 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舍亲:自己的亲戚。 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台驾:敬辞,旧称对方 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外舅:(书)岳父。

谦称 【谦称】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

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区区、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小人、小可、后生、晚生、侍生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

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息男,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语,常见于戏剧。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贾黯]谒范仲淹,曰:“某晚生,偶得科第,愿受教。”

——《邵氏闻见录》;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

5. 文言文中常用谦词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始专座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等等.【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老】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贫】僧道、尼姑自谦之称.如:贫僧、贫道、贫尼.。

6. 【古代汉语中的尊称和谦称分哪几类

古人的谦称和尊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出这个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谦称都是用表示身份低、见识浅、品德低的一类词.比如“愚”是愚蠢的意思;“仆”原意是“仆人”,仆人身份多低.帝王的“寡人”是“寡德之人”.“犬子”就更不用解释了.古人用这些“不好”的字眼来表示谦虚在古文中随处可见.例如: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 “童子何知,躬逢盛饯”(《滕王阁序》王勃说自己是小孩子,小孩子知道的肯定少) “敢竭鄙怀,躬疏短引”(《滕王阁序》)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之上”(归有光《山舍示学者》“区区”有见识浅陋的意思) 谦称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称呼对方就不能用这些字眼了.古人称对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复数有“二三子”.臣子称君王为“陛下”,太子为“殿下”.(“陛下”原意是台阶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门呼皇上太子时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来代替,以此来表示敬意.像称呼一般人为“足下”、“阁下”也是同样的道理.)君王呼臣子为“爱卿”.古人在称呼对方父母时为“令堂”“令尊”,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此处“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义.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呼兄为“兄台”、称呼弟为“贤弟”,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别人的徒弟为“高徒”.别人的家为“府上”.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 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尊称在古文中非常常见,例如: “今媪之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不直呼秦穆公,而呼他的手下是对穆公的尊称.) 从上面可以看出,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多数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来表示.这些表尊称谦称的词汇应该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还在使用. 有人说古人真是婆婆妈妈,用“你我他”不就什么都包括了.看看大街上处处可听到的“老头儿”“喂”“那个人”“这家伙”,我们现代人还有资格说古人婆婆妈妈吗? .“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例如: 鄙人:谦称自己; 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 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2.“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例如: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3.“敝”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例如: 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4.“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例如: 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5.“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例如: 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 家母、家慈:称母亲; 家兄:称兄长; 家姐:称姐姐; 家叔:称叔叔. 6.“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例如: 舍弟:称弟弟; 舍妹:称妹妹; 舍侄:称侄子; 舍亲:称亲戚. 7.“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例如: 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 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 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 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8.“斜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例如: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 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小生(多见于早期白话):青年读书人自称; 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谦称自己; 小店:谦称自己。

7. 哪些文言文中有爱称,敬称,自称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谦称:称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称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荆/山妻;称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学生等;称呼自己的东西——贱降、拙作、寒舍/蓬荜等等

8. 哪些文言文中有爱称,敬称,自称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

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谦称:称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称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荆/山妻;称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学生等;称呼自己的东西——贱降、拙作、寒舍/蓬荜等等。

9. 古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你”有哪些

(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卬”,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例如:?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②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楚辞·涉江》)? ③余不能治余县.(《左传·昭公三年》)? ④予既烹而食之.(《孟子·万章上》)?⑤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⑥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 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由于出现时代、方言以及使用习惯的差别,第一人称代词在使用上有同有异.1、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余”、“予”通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吾”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卬”作主语、宾语,“朕”作主语、定语.但也有例外,如:①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尚书·盘庚上》)? ②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庄子·田子方》)?例①中的“朕”作宾语,例②中的“吾”作宾语.2、从单复数形式看,除“我”、“吾”既可表单数又可表复数外,其余一般用于单数.3、吾、我区别何在?A.头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胡适的《吾我》篇.他认为这是一种格的表现.所举的例子是“今者吾丧我”.他主张“吾”字是用到主格跟领格的形式,“我”字是用到受事格的形式.B.俞敏《汉藏虚字比较研究》.他认为:西周人的铜器里,所有自称的字除了“朕”、“余”,就光有一个“我”字,连一个“吾”字也没有.《诗》、《书》两经里可以说简直没有“吾”字.“吾”跟“我”的区别纯粹是一个声音的问题.“吾”向来不用到语丛的尾巴上,“我”可以,比方“非我也”;凡是对比重念的地方,全用“我”.谦 称:? 另外,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例如:①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②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例如:?①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史记·孝文本纪》)? ②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妾”本是“女奴隶”,“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所以均是谦称.3、自称不德卑贱之词.例如:①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左传·僖公四年》)? ②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寡人”、“不谷”,古人多认为是恶称.《老子四十二章》云:“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注意:谦称词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虽相当于相应的第一人称代词,但在语法功能上又有不同,譬如,它不受代词宾语前置这一规律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