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中学生由于受来自主、客观方面原因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这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下面是我给大家蒐集整理的。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认知障碍
[案例]小张以总分超过“重点线”五十多分的绝对优势考入某重点高中。入学后,他偶然得知自己的分数比班上大部分同学高出许多,因此,他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他总是不自觉地扮演着“优胜者”或“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常常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别人,造成与同学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不仅如此,他甚至连自己的任课教师都不放在眼里。渐渐地,同学们离他远去,不愿意与他交往;教师也对他产生了不良的“观感”,对他印象不佳。在“离群索居”的孤独中,小张逐渐陷入了极度苦闷的情绪之中。
[案例分析与策略]小张的人际交往状况不佳,完全是由其认知障碍所致。认知障碍所导致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排斥。一个人如果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就会形成自卑或自负的自我认知偏差;自卑也好,自负也罢,都会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状况。
认知障碍的具体表现有:对人际关系好坏界定的认知偏差、对他人评价的认知偏差、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偏差等。上述案例中,小张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偏差。他过高地估计和评价自己,同时又过低地估计和评价别人,自负心理膨胀,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在人际交往中,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必败无疑。
马克思说:“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毫无疑问,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也应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接纳、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相互猜忌、相互讥讽、相互排斥或相互看不起。因此,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排除认知障碍,在正确看待自己的同时,更要正确地认识他人;教师更要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认知障碍,这样,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情感障碍
[案例]小王和小李原本是一对好朋友。平时他们一起出入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食堂,可谓情同兄弟,形影不离。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人生目标;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两人的学习成绩都很好。后来,小王被同学们推选为学生会的学习部长,这时小李的心理就失去了平衡。他认为,两人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等都不相上下,各方面表现也差不多,为什么好友小王能当学习部长,还被评为“三好生”,而自己却“一事无成”呢?小李百思不得其解,越想心情越糟糕,心中开始滋长不满和怨恨情绪。从此,两个好友开始疏远,小李还经常无中生有,造谣中伤,使小王受到伤害,两人关系越来越紧张,一对好朋友似乎变成了仇人。
[案例分析与策略]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判断和内心体验,是一种好恶倾向。情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仅具有动力作用,推动或阻滞交往行为;还具有重要的讯号交际功能,传达着交往的资讯。当消极的“情感讯号”在交往物件之间传递时,交往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人在冷漠、嫉妒、悲观、羞怯、自闭、自恋等消极情感的支配下,就会产生相互排斥。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障碍。
上述案例,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屡见不鲜,其根源是“嫉妒”这种情感障碍在作祟。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如相貌、家庭环境、学习成绩、能力素质、人际关系等,于是他们对比自己“强”的同学又妒又恨,在背后千方百计地诋毁他人。这种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正如培根所说:“嫉妒者往往自己没有优点,又找不到别人的缺点,因此,他只能用破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嫉妒是对人伤害最大、最严重的一种情感障碍表现。嫉妒是痛苦的制造者,是一种十分狭隘而又危险的情感状态;它不仅严重影响人际关系,而且强烈的嫉妒心可以吞噬人的理智和灵魂,在嫉妒心的驱使下,有人采取造谣、中伤甚至更极端的做法,来达到心理平衡,最终害人害己。
嫉妒是人际交往的大敌。教师要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多从提高自身修养上下工夫,要树立自信心,要勇于接受自己、悦纳自己,继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你自身条件的优劣,而是因为你的存在,存在本身就是价值。要让学生切记: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嫉妒只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到头来,也就失去了自我和本真。
:人格障碍
[案例]小茜和小婧原来是同一所初中的同学,又同时考入同一所高中的同一个班,还是同寝室的室友。小茜平时的学习成绩要比小婧好一些,因此自认为小婧各方面都不如自己。但让小茜“没料到”的是,小婧由于品行端正、活泼大方、善于与人为友且乐于助人,因此被大家选为了班干部。自我感觉很好的小茜却什么“官儿”也没当上,她失落了,积压了满腹的怨气和牢骚。小茜认为,如果没有小婧的存在,她肯定能当上班干部,完全是小婧“坏了好事”,小婧真是可恶。日后,小茜不仅到处说小婧的坏话,还变着法子故意与小婧作对,制造不愉快,甚至搞一些“恶作剧”,对小婧施以报复。小茜时而把小婧的钢笔、词典等学习用品,用破布包起来扔到垃圾桶里;时而偷偷摸摸地将小婧饮水杯里的热水倒掉。有一年的腊月初八,小婧的妈妈大老远地给女儿送来腊八粥,小婧非常热心地端了一碗粥给小茜。不料,小茜不但不领情,还当着小婧妈妈的面,把腊八粥倒进垃圾桶里。还有一次,趁小婧不注意,小茜竟然将小婧泡在盆里准备洗的衣服,扔到了校外的城河里……就这样,小茜的人际交往状况越来越糟,还受到了学校的警告处分。
案例分析与策略]小茜的所作所为,是由典型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系统发展的内在不协调,人格特征明显地偏离正轨,从而使“患者”形成了特殊的行为模式,对外部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地影响其学习及生活并造成其内心痛苦。人格障碍的型别很多,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人格障碍常常表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心理自卑和行为退缩,孤僻封闭,缄默无语,对需要进行人际交往的事情或场合总是尽量回避,很容易因为他人的反对或批评而自认为受到了伤害,几乎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二是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敏感多疑,固执刻板,好与人争斗,心胸狭隘,容易钻牛角尖。在心理和行为表现上,一方面,骄傲自大,自命不凡,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明珠暗投”;另一方面,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不是寻找自身原因,而是怪罪于他人,对他人充满敌意和戒备,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与争执。三是掩饰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与人交往,缺少爱好和朋友,常常是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别人很难了解其话语中有多少真实成分。四是悖德型人格障碍,这种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其主要特点。这类人的情绪极不稳定,易被冲动所支配而表现不负责任的行为。以上四种人格障碍中,偏执型人格障碍在学生群体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小茜表现出的人格障碍基本属于偏执型人格障碍。
我们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人格障碍的危害性,自觉加强自我调适,努力克服和排除人格障碍。首先,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既不要过于自信,也不要过于自卑;要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其次,要帮助学生调节和控制消极情绪,用理智的“缰绳”勒住消极情绪这匹“野马”,力求做情绪的主人。再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强行为训练,增强适应能力,主动把自己融入班集体之中,主动结交朋友,和同学真诚交往。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其反映的形式都是主观的。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说到底还是人的主观问题。只要中学生能主动学习,提高认识,增强内省意识,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和水平,就一定能克服和排除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就会随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