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邪的介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各有何致病特点?
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因,主要是感受以风邪为主的外邪所致,故俗称“伤风”。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脉浮等为主要症状体征。
风为春季的主气,然四季皆有风。因此,感冒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为多见。
四季又各有不同的时令气候,如春多风,夏多暑热,长夏(夏秋之间)多湿,秋多燥,冬多寒。风寒暑湿燥热(火),是四季不同的时令主气。
风邪的致病特点之一,即“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作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常夹杂着其他外邪一同侵犯人体,如风夹寒、夹暑、夹湿、夹燥、夹热等。一般来说,随着不同季节,风邪兼夹不同时令之气,侵犯人体而发病,如冬季多见风寒,春季多见风热(春季气候转暖),夏季多夹暑热,夏秋之间的梅雨季节多夹湿邪,秋季多兼燥邪。另外,四季之中,又有气候失常的情况,如春应温而反寒,冬应寒而反暖,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即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这种气候突变、寒温失常的情况,正是风邪兼夹时令之气侵入人体发生感冒的致病因素。
一般来说,风邪兼夹时令之气,常以风寒、风热两类为多见,其他暑、湿、燥等邪,亦能兼夹。于是感冒就有风寒、风热、暑热、暑湿、秋燥等不同。
中医认为感冒是怎样发生的?
风邪之所以能侵犯人体引起感冒,与机体正气之强弱,肺卫调节功能失常与否有密切关系。如果正气不足,起居不慎,受寒淋雨,劳累过度,致使腠理疏松,卫气不固,风寒暑湿燥热等时令之邪,便可乘虚侵犯人体而发病。
感冒,其病变部位主要局限于肌表,即皮肤及其附属组织,属于八纲辨证的外感表证。用其他辨证方法分析,也可以说,在脏腑辨证方法中属于肺系病,在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中属于卫分病,在六经辨证方法中属于太阳病。
风邪等外邪伤人,通常是从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
卫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入的功能,而卫气又与肺系和太阳经有密切关系。
肺主呼吸,开窍于鼻,外合于皮毛。当外邪侵犯人体,若从口鼻而入,则内归于肺。外邪犯肺,气道受阻,肺气失宣,则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症状。
太阳主表,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主卫气运行,以固护于外。足太阳经的循行,在人背腰部正中线旁左右各两条侧线,上下运行,故称足太阳经为“诸经之藩篱”。外邪侵犯人体,若从皮毛,由表入里,太阳经首当其冲,邪伤太阳经脉,致使营卫不和,卫外失职,正邪交争,故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证。
若体质较强者,一般外邪侵袭于肺卫,多以表证为主,治之较易,收效亦快。若体质较弱正气不足者,抗御能力较差,外邪可由表入里,形成本虚标实之证,症状加重,以致变为他病。
感冒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如下:
(1)两个区域性症状
①全身性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或腰背酸痛,有汗或无汗,脉浮,舌苔薄白等;
②局部性症状:咳嗽,流涕,喷嚏,鼻塞,咽痛,声重,声哑,纳差,恶心等。
(2)五个系列症状
①卫表系列:恶寒发热或暂不发热,头痛,身困,有汗或无汗,脉浮,舌苔薄白;
②肺卫系列: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咳嗽,喷嚏,鼻塞,流涕,咽痛,脉浮数,舌苔薄黄;
③太阳经系列:恶寒发热,头痛,项背不适,身痛,无汗,腰背酸痛,脉浮紧,舌苔薄白;
④胃肠系列:恶寒发热,恶心,口苦,呕吐,腹痛,腹泻,脉浮滑,舌苔偏腻,色白或黄;
⑤混合系列: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咽痛,呕吐,腹痛,腹泻,脉浮滑数,舌苔白干。
凡具备①、②、③、④系列中任何一个系列症状者,即可诊断为感冒。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均见者,即符合混合系列症状者,可诊为时行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