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纪念馆的纪念馆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黄宾虹纪念馆位于西湖栖霞岭31号,是著名画家黄宾虹的旧居。院落原为旅法教授楼定濂投资设计建造。1948年秋,黄宾虹先生应杭州国立艺专之聘担任教授,从北平来到杭州。他初住城西岳庙旁栖霞岭19号艺专宿舍。1952年春,迁住栖霞岭32号(原32号,现为31号)租住小楼第一层,自称“西湖老画工”,直到1955年去世。这最后的7年,是黄宾虹的创作旺盛期,他由此登上了自己的艺术顶峰。八十九岁那年秋天,黄宾虹双目患白内障,
几近失明。须借助放大镜才能看书作画,但他反而激情迸发,创作了许多令人惊奇的佳作。1955年3月病逝后,家属遵遗嘱将其生前作品及收藏的历代字画书籍、瓷铜玉器等文物共一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1959年9月,旧居被辟为画家黄宾虹先生纪念室。
1955年3月25日,黄先生因患癌症病逝于杭州。
1956年3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以杭州栖霞岭32号先生故居为“黄宾虹先生纪念室”。
1959年7月,省文化局以迎接国庆十周年并需接待中外参观者的名义,向杭州市人民委员会发函,请将故居拨给省局。
纪念室于1959年9月8日就绪,正式对外开放。纪念室分三块:故居、工作室陈列、作品陈列室。
开放时间为每周六、日。
黄先生的作品陈列有山水、花卉与书法,以山水为主,并分早、中、晚三期。
1963年,纪念室的陈列展览作了调整充实。
同年4月22日,省文化局给省人民委员会打报告,为恢复黄先生生前生活及艺术活动的陈列,拟同意省博物馆的有关意见,将纪念室改称“故居”。
1963年5月17日,省人委批复同意将画家黄宾虹纪念室改称故居,并同意在省博物馆内专辟黄宾虹作品陈列室。 1964年,“画家黄宾虹纪念室”改为“画家黄宾虹故居”,恢复原状陈列。
黄宾虹纪念室是在“文革”开始后关闭的,室内所有展品也被拆除。
1968年,房屋交还杭州市西湖区房管所,成为居民住房。至纪念室复建前,栖霞岭3l号(原标32号)住有连黄先生女儿在内共6家。其中一部分属私房,一部分属房管部门,一部分为住户所在单位帮助搭建,还有住户私自搭建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美术院校、团体和社会人士要求恢复纪念室的呼声强烈。浙江省、杭州市及西湖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如赵延年、宋宗元、吴山明、潘公凯等都有提案。海外美术界人士也反映强烈。省博物馆也多次向上级部门打要求恢复黄宾虹纪念室的报告,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对此也很重视,
1984年,专文要求杭州市协助解决。
1984年11月28日,市委书记厉德馨明确批示:“黄宾虹纪念室应该恢复、建设好,居民应迁出,属哪家的由哪家解决。请市府办公室办理此事。”

1985年1月,为纪念黄宾虹诞辰120周年,由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文联、浙江美术学院、省美协、西泠印社等机关单位组成了纪念活动筹委会。
1985年11月27日上午,由浙江省、杭州市领导和美术界著名人士参加的150余人在杭州饭店集会,隆重纪念黄宾虹诞辰120周年。大会上,省委宣传部长罗东对黄先生的艺术和品格作了高度评价,市委书记厉德馨还专门讲了恢复黄宾虹纪念室的工作,明确表示半年动迁、半年复建,争取明年开放。下午,省博物馆举办的纪念黄宾虹诞辰120周年展览开幕,展出黄宾虹先生作品131件以及生平照片。
1985年11月28日上午,浙江美院国画系还举办了黄宾虹研究学术讨论会,下午,40多位画家又进行了笔会。此次时间紧凑而又隆重热烈的纪念活动,对恢复黄宾虹纪念室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杭州市府办公室为住户搬迁问题专门发了1985年60号文件,并召开住户所在单位会议,安排住户搬迁步骤。但因住户的不同要求和房产政策等问题,工作进展缓慢。
1987年5月,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文联主席、著名画家赖少其专程来杭,代表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向浙江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希望尽快恢复黄宾虹故居纪念室的书面建议。省长薛驹对此非常重视,专门到赖少其同志下榻处看望。并谈了他的意见:省里拨款,市里安排搬迁户的住房。
1987年7月27日市房管局给文化厅《关于同意补办土地过户使用手续的批复》。在杭州市房管局、市规划局、园文局、供电局、自来水公司及西湖区市容办、北山街道栖霞岭居民区、岳坟派出所等多家单位的配合下终于在同年11月中旬,解决了动迁的遗留问题,为纪念室的恢复和建设扫除了障碍。

1988年1月下旬,由沙孟海先生题额的“黄宾虹纪念室”复建工程竣工,并于3月25日恢复对外开放。恢复后的纪念室包括:陈列室、资料室、接待室、纪念品小卖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