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2
“透视”即“透而视之”。透过透明平面看前方的景物,使三维的景物投影到二维的透明平面上,形成立体的图像。
透视三要素:物体(主体,主观条件)、眼睛(客体,客观依据)、画面(媒介,载体)
名词解释十个:
1 视点EP:画者眼睛的位置
2停点SP: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也叫驻点。
3 画面PP: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的透明平面,是构成透视图形必备的条件
4 中心视线CVR:视点到平面的垂直连线,是视域圆锥中的中轴线,又叫视中线、中视线、视轴。
5 视心CV:中心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又叫心点、主点、视心点。
6 视平线VH:过视心所做的水平线
7 视平面HP:视平线所在的水平面
8 视高H:视点到停点的垂直距离
9 视距D:视点到视心的垂直距离
10 视线SL:视点到物体上各点的连线
11 基面GP: 物体所在的平面,也是停点的所在平面
12 基线GL:画面于基面的交接线
13 灭点VP: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无限远的投影点,也称消失点
14 中心线CL:过视心点所做的视平线的垂线,也叫中垂线
15 测点M: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做的圆与视平线的交点,也叫量点、测量点
16 视角SA:任意两条视线与视点构成的夹角。(不超60度)
17 视域:固定视点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60度以内,60度左右的叫舒适视域
18 地平线HL:平原上看到的天空与地面的交接线。投影在透视画面上与视平线重合
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特征:
1等高的物体近大远小2等宽的物体近宽远窄3构成透视图中的物体在一定视距内,越远越模糊,越近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