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梅兰竹菊的名篇

散文里的段落啊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3-03
梅兰竹菊 作者:高山流水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中国文人称之为“四君子”。人们之所以如此喜爱它们,是因为它们象征和隐喻了一种品质和人格。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表现了人们对人间世事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孤傲,兰幽雅灵慧,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正是这些品性,人们才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而成为人格胸襟的隐喻和感物喻志的象征。

我喜欢梅,北方少有梅花,平时大多是从电视或图片中欣赏梅花。看到真的梅花还是在几年前去华东五市旅游时,在南京的中山陵公园,那时正是梅花开放的季节,满树的红梅和白梅,争奇斗艳,令我们驻足观看并争相留影拍照,欣喜不必多说。
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它有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人们爱花,不仅喜爱花的美艳外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我国古代文人描写梅花的诗句可谓最多。
苏东坡《红梅》“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
李商隐:《忆梅》“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陆游:《梅花绝句》“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摧。 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赠岭上梅 》“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现在我们最常引用的一句励志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更能说明梅花喻意的深远。

我喜欢兰花,虽然看过兰花,但是大多是一些并不很贵重的兰,欣赏兰花也是通过各种媒介或是绘画中。
兰花是幽雅灵慧的象征。
兰花没有牡丹那种雍容华贵的外表,也没有玫瑰挺拔粗壮的枝条,柔弱的一丛却是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正是由于兰的这些品格,所以文人志士喜欢描写它,以物言志。
韩 愈 《幽兰操》中“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张九龄 《感遇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杜牧《 兰溪》“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徐渭《 水墨兰花》 “绿水唯应漾白苹,胭脂只念点朱唇。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
朱熹《 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在所有的花草树木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竹。这种喜欢是不能用语言所能描绘的,我喜欢南方高耸入云的竹海,喜欢柔嫩细致的小毛竹,喜欢绘画中的墨竹……所有的竹都喜欢。在我刚刚参加工作时,我工作单位院落的一角就栽植了一小片竹林,当时正是枝繁叶茂时节。因为我们生活在北方,这种竹林很少,所以当我看到这片小竹林时,真是欣喜若狂。每天都要到那里细细观察,不忍离去。听着竹叶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看着夜月下疏朗的影子,这些都让我深深感动,我不单是爱它的秀美,更欣赏它的高洁和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以及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竹是虚心有节的象征,这种品质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人们赞颂竹的有节、虚心、向上、长绿、坚韧、耐寒、清雅、质朴,这是人们把高尚的人格赋予了竹。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所以人们写竹、颂竹、咏竹、画竹。
明太祖朱元璋的“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这是给予竹的刚正之誉。 郑板桥的《咏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竹的坚强。 魏源的“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是竹的自信;
郑燮的“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是竹的清高。
郑谷的“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侵见前峰。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阴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是竹的可人。
我希望自己能像竹一样挺拔潇洒、清逸脱俗、虚心高节。我愿自己永远是一竿青青翠竹。

如果说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中我最喜欢的是竹的话,而最情有独钟的却是菊。不只因为它是高洁品格的象征,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里面。在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一个中年女人,她是一个会治很多种疑难杂症的人,为不少人治好了在医院不能治好的病。很多人都说她有“仙儿”。当她看到我时,说我不是一般的女人,是天上的“菊花仙子”转世,而且有一副菩萨一样的好心肠,善良、温柔、聪慧。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虽然我并不相信什么“仙子”或前世、后世之说,但喜欢菊花却是真的。从此也就对菊花更是情有独钟了。
菊是高洁、冷艳、清贞的象征。陶渊明“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正是体现了他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曹植,在其脍炙人口的名篇《洛神赋》中,有这样的句子:“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用菊花比喻裙裾飘飘、翩然飞舞的洛神的荣光鲜丽,写尽了洛神的风度和气质。故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的品格,例如:白居易的《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用:“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芳林醉,总是点点离人泪。”描绘了满地凋零的菊花为剧中主人公的离情别绪做的衬托和渲染,菊花成了伤感意境中的代表景物。
菊花,在女词人李清照的笔下也成了寄托情思的对象。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表达了思念远方丈夫,顾影自怜的忧怨,也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哀叹个人命运,抒写国破家亡的悲痛情怀。
四大名著《红楼梦》中对菊花有着细致的描写。清高孤傲、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所作的《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菊梦》“登仙非慕庄生梦,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等诗篇,赞美了菊花的高洁品质,同时也体现了她和菊花有着心灵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
如果说,冬梅斗霜冒雪,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品格;春兰空谷幽静,是一种疏远污浊的情怀,那么,秋菊更兼有这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丛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百花皆凋零,唯独其芬芳,显示出可贵的品质。因此那种恬淡的疏散气质,与人们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菊花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证。 最后引用不知作者姓名的几句诗作为结束语:
梅 如玉碎,银末舞飞扬。笑傲红梅凌绝顶,一枝料峭向苍茫。雪里布芬芳。
兰 山叠嶂,遥寄好春光。天地灵华芳吐纳,岩泉蕴育慧心房。撷集费思量。
竹 超拔处,卓影任修长。多少凌云鸿远志,虚心到老莫轻狂。贫瘠愈刚强。
菊 盘流穗,芳瑞饰秋妆。纵有华容千美貌,尚能市井满庭芳。菊酒浸辞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