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根源

175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32.9%,195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2.9%。按照这一通行的经济评价下滑速度的确令人扼腕叹息,甚至痛心疾首。清算这段历史,谁该领罪受罚?康熙?乾隆?西太后?还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第1个回答  2013-10-12
历史是各种文化力量拼搏较量的结果。有人形象地将文化的结构整体,比喻为一个鸡蛋。鸡蛋,由外而内有蛋壳、蛋白和蛋黄三个层面,相应的,文化由外而内也有三个层面: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越是表层,越容易变化,而越是深层,便越难改变。表面上看,近代中国是输在没有近代工业、近代军事、“坚船利炮”

  上;接着看,有可能是输在没有君主立宪、开设议会、三权鼎立上;再接着看,辛亥革命也算成功,但是,大业似乎还远未完成,因为,革命的目的依然没有实现。

  近代史有一个公认的基本框架,断代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那一年,是中国因为落后而遭遇挨打的时间起限,后来的不断挨打便顺其自然了,就像远嫁他乡而无力自援的小媳妇。史实是如此,但这并不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1750-1950的中国》给了读者一个全新的逻辑关系:1840年开始的命运只是大清帝国前期政治和文化积蓄的一个逻辑结局!

  康熙也好,乾隆也好,都是中国历代政治家中的勤政务实典范。但是,他们无法理解工业革命的意义,无法理解机器对文化的变革性的影响,无法预计自然经济状态下人们的时间、效率、效益、成本、价值、市场等等观念将遭遇的历史性后果。经验主义的思维惯性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今天也可能发生,昨天没有发生的,则今天也不会发生。康乾盛世的逍遥太平一夜之间成为后人无限深情追念的记忆。

  如果你一顿需要吃上五个烧饼才够,你不应该只感谢第五个烧饼,因为前四个已经帮你垫底了。历史危机也是如此,它同样具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而无视这种“量”的积累,正是源于我们的文化心理(心理文化),也就是文化中最稳定最深层的核心部分。

  表面上看,本书只是停留于某些历史故事的文学描写,是取悦于读者的故事会甚至是编年“野史”,不过,经过咀嚼,才品味到隐藏其后的深重而深刻的文化批判和心理反思。谁是中国人?鲁迅说是阿Q!作者通过书中扮相各异的人物告诉我们,中国人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拥有重义轻利、耕读持家的道德人格;拥有守雌示弱、能屈能伸的人生韬略;拥有恪守传统、祖宗崇拜的价值取向;拥有层级鲜明、安分守己的人际关系;拥有随遇而安、深沉内敛的生存方式;拥有知行统一、崇尚经验的思维方法;拥有模棱两可、言外有意的语言天赋;拥有安居乐业、均分财富的社会理想……

  中国文化将中国人塑造成这张特定的脸,它曾经使中国成为拥有广袤空间和人丁兴旺的帝国乐园。然而,还是这一文化,它的自闭、内敛、拘谨、稳重和保守,终于使庞大的帝国没能绕过那场历史危机。是的,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究竟应当从哪里寻找最终的原因,我想,答案已经有了。

  这本书语言流畅,叙述细腻,鲜活灵通,很有阅读的快感。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仅仅是某种美文,大可不必通过自揭伤疤去享受。重要的是,我们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充满未知的明天,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需要怎样的心理文化,我们应当如何进行精神层面上的重建?上述问题的答案,你或许在不经意之间能从中悟到。
第2个回答  2013-10-12
封建社会过于发达了,组织了其他社会形态的发展。一个孔子,一个皇帝,统治了中国几千年,所以说,什么事情过于发达了,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