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的方案规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古今中外,自有教学之日起,就有了教学设计。自美国学者格拉泽(Robert Glaser, 1962)明确地提出“教学系统“概念以及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1],“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开始从朴素经验之“术“上升为理性之“学“与技艺之“能“的整合,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教学设计是一个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发展中的科学概念和教学准备策略,是教师专业发展追求教学智慧的关键技术。随着信息技术(IT)的迅猛发展和教育科学的巨大进步,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呈现出惊人的跃进式发展——以肯普模型(Kemp Pattern, 1977)为代表的第一代教学设计(ID1)尚未普及,第二代教学设计(ID2),又称“教与学设计“(Instructional and Learning Design, I&LD)之史密斯—雷根模型(Smith-Ragan Pattern, 1993)就诞生了;目前,第三代教学设计(ID3),或称基于多媒体学习环境下课堂动态生成的“参与式教学设计“的雏形已初见端倪!
第三代教学设计的支撑性理论是统整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领下的有效教学思想和多元智能学说。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本质内涵是交互的学习活动和主体间多维对话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教师预设教案的被试(tryout learners),而积极参与动态生成的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以同伴者的身份观察每一位学习者的进步和需要的教学变量和条件变化,对学习情境(learning context)作出生动灵活的反映,并即时调整预设方案。
这种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体现为:以学定教,教服务学,学教相长——即根据知识和认知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我“,教学设计者(绝大部分情况下即实施者本人)开发出适合于学习者自主意义建构的具体的,明确限定结果的最好方式。其设计思路是:设计者在课前调研学习者的知识体验,分析教学内容的课程定位,反思自身前期相关内容的教学实践,然后在系统思考的前提下按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建议,独立解读教学内容并设置教学目标,创设协作学习情境,设计促进学生自主意义建构,个体学习体验的课堂系列学习活动。参与式教学设计一般应用了个体化目标设计,非线性流程设计,情境化学习建构,参与式主体对话,整合化智力技术,审美化亲和界面等六大基本策略的全部或者大部分。[2]
与前两代教学设计不同的是,参与式教学设计以学生行为,意识和思维的积极参与为目标指向,在框架式,实例式和随即进入式三种教学模式中能够提供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需要的教学环境,更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和“协作学习情境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协作学习情境设计包括如下内容:(1)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2)能将讨论逐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3)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引导深化讨论;(4)教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即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3]此外,设计者十分关注知识系统接受的“宏设计“和教学情节审美的“微设计“的有机整合。
方案规范
“以学习者的生命发展为本“的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区别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课前备课,其物化形式也不同于原来式样的上课教案。从行为分析,备课与教学设计是两个相关而又内涵不同的教育技术概念,前者是上位概念,后者则是一个下位概念。教学设计运用系统论的思想“生本化“地处理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备课不仅仅是教学设计。从文本形式来看,“前段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备课教案“。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理念的指导下,一份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规范文本包括下列标题,署名,正文,反思等四个部分。具体的写作要求和内容格式分述如下:
一,标题(title)
标题要具体,明确,方便检索和知识管理。通用格式为“XX版XX年级《XX内容》的教学设计“,一般不用副标题。可以设计一个课时的教材内容,也可以设计几个课时或系列教学。
二,署名(designer)
写明设计者的服务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如果署名是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
三,主体(body)
这是教学设计的正文部分,攸关课堂教学的绩效和成败。主要阐述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以及教学内容的课堂分析和处理思路,重点是设计学习活动的过程环节及其学习情境,包括知识结构和板书设计等。其物化形式一般采用文字叙述加设计意图或点评的格式,也可采用表格模式或流程图的形式。港澳台地区的教学设计大多采用“学习活动设计样板“(ISTE),内地也有不少学校在借鉴或推广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格式。
四,反思(reflective thinking)
教学反思是执教者对照课前的设计目标和教学方案,对自己的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其教学效度,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等所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体验性思考,而且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反思有教学环节的阶段反思和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综合反思两种格式,或者两种兼容统整的形式。一般而言,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指向四个方面:(1)指向教学技术,即分析,评价教学活动本身的利与弊,以及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记录教学机智,精彩亮点或“败笔“之处;(2)指向学生发展,即分析,考虑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相关的一些因素,记录学生的见解;(3)指向教师发展,即分析,考虑与教师自身发展,素质提高相关的一些因素;(4)指向教学创新,综合教学反思,记录再教设计的灵感。实践性反思也可提出2~3个与本课设计相关的,值得反思和研讨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是一种采用产出方法进行教授的教学策略,主要任务是在前段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Teaching Plan),以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是最富有技术内涵的关键。教学设计方案一般应由设计依据,前端分析,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五个主要模块组成。
【设计依据】(design considerations)
按照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习者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历出发策略地处理教学内容,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前端分析】(pre-analysis)
(一)背景分析(base analysis)
1,《课程标准》分析
分析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2,教学内容分析
(1)定位分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或模块中的结构地位和作用。特别注意把握单位教学的阶段化目标,不要孤立地看待和处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
(2)课文分析:独立解读文本,摆脱教参依赖。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的精髓和要义,确定知识效能,并分析本课内容与其他学段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
3,学生和学情分析
要将学生设计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人群(target population),以示区别于用于试验的学习者(tryout learners),并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定其课前必须已掌握某些与学习目标相关的技能(如,起点行为)及其与主题领域相关的已有知识。[4]
(1)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学生喜欢这些学习内容吗 他们还想知道什么 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
(2)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他们自己能够解决什么
(3)分析学生在新知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生在哪儿需要得到什么帮助
(4)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比如:低年级学生的理性概括能力不强,提问设计就不能先从理性概括问题开始。
在教学设计的前端段分析时,提倡实证的学生调研,避免备课想当然:学生已经知道的还在低水平重复;学生不知道的,理解不深的,上完课后仍然不知道。学生调研的常用方法有:观察,访谈,作业分析(前测,诊断)等。
(二)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 goals & objectives)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灵魂,是规定课堂上教与学全过程的纲领,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的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基本教学标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5]
从教学目标表述的角度讲,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教学目标不宜过多,要契合内容的特点,并与学生的学力和学情相适切,要考虑到思想性,科学性,操作性,有序性,可测性。其中:(1)知识和技能。在学习了什么之后,学生能得出结论,能准确写出,能说出,能够解释说明;(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讨论—综合,归纳出,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总线导引下。逐层讨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世界,现象的讨论,培养实事求是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三维目标要注意内在有机统一,是同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所包含的三种价值,不要误解为做三件事。
(三)重点与难点(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教学重点“的叙写主要针对教学内容本身,“学习难点“则主要针对学生情况及其最近发展区。设计者不要简单照抄教学目标中的条目,最好做一点具体分析:为什么学生难以理解 是因为缺少生活经验,还是不善于领会字面下的深层含义
【课前准备】(pre-preparation)
(一)学生准备(learning preparation)
学生准备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进行的与新授教学内容相关知识和物质两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1)教师引导下的课堂学习内容的预习和学生自主进行的知识准备。(2)与学习内容有关联的原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学习体验的课前提取。(3)辅助课堂学习的必要器具。
(二)情境与媒体准备(context and media preparation)
这部分情境与媒体的准备者主要是教学设计者和教师,包括:(1)网络虚拟(VR)资源,直观真实资源与课堂环境的设计与布置。(2)教学辅助的设计和准备,如实验器材,创意教具和传播媒体的设计和准备,并阐明教学资源和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方式。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means)
主要指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启发和指导等。
【教学过程设计】(process design of learning)
这是教学设计方案的主体部分。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教学情境中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的规划和安排,主要包括对学生预习,参与,体验,探索,练习,实践等各类学习活动进行的选择,组织,指导和改进等。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现代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进步和发展,其教学效益无可匹敌。只有把学生当做知识建构的主体,当做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人,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学过程划分若干流程性环节,主要环节以3~5个为宜。具体说明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及主体间积极交互活动(intersubjective activities)。课堂学习活动有学习行为的外显和精神或思维的内隐两种辩证统一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教学进程的两个方面。[6]落实教学重点有高潮,解决学习难点有策略。
教学活动的每个项目之后要说明相应的设计意图及其资源/媒体的选择理由。设计意图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可能的话,要有教学环节的评价和反思设计。
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的典型流程有:“联系实际,导入“(lead in),“探索实践,新知“(new learning),“实践运用,体验“(experience)和“归纳知识,拓展“(development)等四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设计,包括解说,指令,提问,评价与反馈(预测中的反馈),情境控制等。
课堂导入设计要特别注意根据学生原本生活经验和现实学力进行“真实问题“的有效设计,要少而精,避免无意思的“弱智“问题和无效提问,学会发现。
新知探索和实践体验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是最具教学专业性的核心技术。设计教师的角色任务,引领(lead)学习意识的积极参与和思维创新发展,指导(instruct)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设计并搭建脚手架(scaffolding),监控(monitor)和评价(evaluate)学习过程和教学绩效,支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自主意义建构,学会学习。
知识巩固性操练和拓展性作业设计要体现渐进性,层次性,选择性和激励性,以尊重学习者个性及其建构差异。教师可提出一些探索性问题或者提供相关知识链接,以利于学生的后续深度学习,进一步开发潜力和智能,学会发展。
在课堂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迷思概念(misconcept)具体设计项目学习的时间安排。若是一个知识内容的系统教学,则应完成多课时的有机整合性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最好应附有“知识结构图/教学架构图“或“板书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evaluation design of learning)
“基于过程评价的教学设计“是个性化和班本化的尖端教学专业技术。课堂学习评价设计,就是对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对评价方式,评价工具进行设计,这是一种学习绩效的形成性动态评价,对教学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要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表现进行长期,连续地观察。比较容易操作的是“知识与能力的评价“。以语文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学会几个词语(会读,会写,会讲,会用)“,评价方法就可以是听写,默写,解释语境中的含义,造句等;目标是“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意义“,评价手段可以是“举出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故事,场景或个人的经历和体验“;目标是“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评价方式可以是小组成员互相检查是否做到,不能达标的要补救。
评价工具的设计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评价工具“不仅是教学结束之后对学生的检查,而且有时可以放在教学活动之初,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南。比如一份试卷,一套试题,如果一开始就交给学生,要求他们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来完成这些题目,既是练习与巩固的手段,也是评价的工具。因此,所谓“拓展练习“要有明确而恰当的指向,应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连贯,而不是随便“迁移“和“拓展“。”评价方式“的设计可以是开放式和多样性的,比如全班听写或笔谈,小组检查,家长督查,教师抽查,课外实践等等。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会有诸多不可预料的变数,而且学习活动主体的思维火花和行为变化也是不可预设的。以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为中心内容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师创造性的智慧劳动。当然,对于学习内容本身的解析,要花很大功夫,但它应该放在“背景分析“之“教学内容分析“里。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后的实施不是贯彻教学方案,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反应。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重点在于教师引导(instruct and guide)学习活动,启发参与意识,文本不必写得过于详尽,粗线条即可,不宜琐碎而失去了灵活性。
教学设计方案毕竟是一个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实施过程中的小细节而又不至于违背文本设计的初衷。对于专业成熟教师来说,教学设计还应该更高地考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的“生成性“问题和教学技术的“灵动性“问题。这两个问题最能考验教师教学智慧和现场教学机智,是创造富有生命活力课堂的关键。
教学准备的产物应该是多样化的,大可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教学设计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也可以是头脑中的思路。重视教学方案的规范化管理对新教师和欠胜任教师来说是必备必要的,但对于合格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而言,过于强调形式规范可能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