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洪水详情介绍 规模介绍 损失?人员损失主要原因是人为 还是?

如题所述

1870年(清同治九年)7月间,长江上游发生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嘉陵江中下游、长江干流重庆至宜昌河段,出现了数百年来最高洪水位,宜昌河段洪峰流量达105000m3/s。合川、涪陵、丰都、忠县、万县、奉节、巫山、宜昌等沿江城市遭到灭顶之灾,洞庭湖区堤垸溃决,洪水泛滥,枝江、公安等州县水逾城垣数尺,庙宇、民舍漂没殆尽,为“数百年未有之奇灾”。这场洪水主要来自上游嘉陵江和重庆至宜昌干流区间。嘉陵江流域由嘉陵江干流、涪江、渠江三大水系组成,三江于合川汇合南流至重庆注入长江。流域面积约16万km2,占宜昌以上流域面积16%。本流域处于川北川东暴雨区,是长江上游洪水的重要源地。重庆至宜昌干流区间,除乌江外,区间面积尚有5万多km2。该区间东西长约500km,南北宽约100km,区间支流众多,短小流急,集水面积1000~5000km2的支流有13条,均发源于两岸崇山峻岭,一旦发生暴雨,集流迅速,对干流洪峰可产生显著影响。1870年洪水特别大,发生时间又不太远,资料比较容易收集。从各类文献、史籍、方志中,有天这场洪水的雨情、水情、灾情资料很多,记载的内容有的很具体,如《万县志采访事实》详细地记录了该场洪水逐日涨水过程。为了满足流域防洪规划和工程设计要求,自1952年起,长江水利委员会对这场洪水曾先后组织了7次较大规模的野外实地调查,长江干支流上调查到500多个洪痕点据,在合川、北碚、江北、巴县、涪陵、忠县、丰都、万县、奉节、云阳、巫山、宜昌等地发现90多处洪水题刻,为我国历史洪水调查中发现碑刻最多的一场洪水。题刻的内容大部分为记述最高水位的位置和发生日期,部分还有对洪水涨落过程的描述。这些题刻为确定1870年最高洪水位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在上海海关还发现当年汉口海关实测水位记录。此外,还搜集到当年欧亚地区气温、气压、降水等气象资料一、雨情六月中下旬,长江上游连续出现大雨和暴雨,嘉陵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和重庆至宜昌段干流区间出现了强度很大的暴雨。涪江下游铜梁县志:“六月二十一日午后昼晦震雷大作俄顷溪水陡涨至五六丈”;合川县志:“六月既望猛雨数昼夜”,“雨如悬绳连三昼夜”;万县志:“十九日夜子时大雨彻宵……经两日雨止”。江北、长寿、忠县均有“六月大雨”的记载。据洪水调查访问资料,自重庆至宜昌干流区间在江北、洛碛、长寿、丰都、忠县、石宝寨、武陵场、万县、云阳、巫山、秭归、香溪、宜昌等地,普遍流传“庚午年涨大水,落了三天三夜大雨”或“七天七夜”、“八日夜”大雨。这场大暴雨,除嘉陵江流域中下游和重庆至宜昌干流区间强度很大外,上游的岷江、雅砻江,中游地区汉江流域、洞庭湖也出现大雨和暴雨。大雨区的范围很广,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北岸、中游也有相应降雨。(附图54-1)。根据文献记载和调查访问资料综合,六月中下旬这场大暴雨大致可分为两次过程:第一个过程六月十五至十九日(7月13~17日),暴雨区主要在嘉陵江中下游;第二个过程六月二十至二十一日(7月18~19日),暴雨区主要在川东南及长江干流重庆至宜昌区间。整个雨区呈东北-西南向分布,暴雨中心区大致自西向东缓慢移动,十五日(13日)在涪江,十六日至十八日(14~16日)在嘉陵江中下游稳定少动,十九至二十一日(17~19日)暴雨移至川东和万县地区,并向北扩展到汉江流域及宜昌至汉口间,前后历时约7天左右。1870年夏季,长江流域雨水丰沛,在六月份这场大暴雨出现之前,五月上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曾连续出现大雨和暴雨。江西省永新、余干、建昌、德安、瑞昌等县五月上中旬阴雨连绵,新喻五月初三、初四及初八、初九、初十等日,进贤五月初八、初九、初十等日连朝大雨,鄱阳五月久雨。洞庭湖水系的沅江、资水五月份均发生了大水。汉江上游暴雨成灾,白河五月下旬水高数丈。五月中下旬长江上游一些地区已发生了大洪水。由此可见,特大洪水发生之前,长江上游及中下游江湖前期水位已经比较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