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

这个是我们学校辩论赛的题目,我参加辩论赛,我是正方,需要阐述的观点是人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求几个事实例子和名人名言,还有开篇立论。

正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实际例子:新华网北京9月19日专电 休·索耶是英国索斯比拍卖行的一名工作人员,是真正的白领阶层。索耶的第二职业是一名忠实的环保志愿者。今年32岁的索耶主动放弃了城市生活,搬到伦敦郊区的野外生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他说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证明一个观点,即人类不破坏自然环境也能生存下去。

索耶在牛津郡罗克诺的家,一顶帐篷便容纳了所有的家当。和所有的上班族一样,索耶起得很早,洗漱后,开始做早餐。这里没有微波炉和燃气灶,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简陋灶台。尽管如此,索耶的早餐还是像模像样,冒着热气的红茶看起来非常可口。

收拾停当之后,索耶把帐篷折叠起来,开始去上班。寒来暑往,他已经这样生活了将近一年。英国的夏季凉爽湿润,非常舒适,但冬季却是阴冷潮湿。对于索耶来说,即将来临的冬季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索耶的行为不被人们所认同,他的朋友们都不愿意让他搭顺风车,并且送给他“地沟猴”或“森林乔治”的绰号。尽管遭受许多误解,但索耶为环保理想依然我行我素。
反方:你的对手的辩题一定是“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那你就先问她:为什么去年已经爆发过得禽流感,现在全世界还在为抗击即将爆发的大规模禽流感而做准备?为什么英国首相布莱尔倡议美国、中国、英国等共同解决地球温室效应问题?为什么一场大风让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新奥尔良全城覆没?为什么去年一场大海啸让30余万人丧生?
或者你再举些别的人类受到惩罚的例子。
另外一方面,从目前人类的生活方式论述。现在人对物质的需求过于旺盛,而一切物质的东西最终都得向大自然索取原料再经过工厂的生产而获得,人类只有从道德上检讨自己,学会过俭朴的生活,才会有自然与人的和谐,但是,目前人类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因为人类对物质的欲望与追求已经太强烈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4
当今社会正流行着一个新名词——和谐社会。在200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指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和平”、“仁爱”的儒家思想——“大同世界”。可惜最后以失败告终。那是历史的必然,试想在唯皇独尊的封建社会里,会有“大同世界”的立身之地吗?两千年过去了,他的思想仍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更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精神支柱。
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讲究诚信、友爱、仁义、忠孝,以爱国家、爱百姓、爱和平为荣。多少年来,有多少仁义志士为追求和谐出了自己的生命。作为一名中学生,也许你会认为我们身在校园,承担求知之任,“和谐社会”与我们无关。然而,“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和睦相处”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吗?!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不小心丢失了一件自己心爱的衣服。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急,有人劝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这是一个典故,真假虚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社会风气,这样的人际关系。
近段时间,我们大家都能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个广告:妈妈给孩子洗脚,让孩子先睡觉,然后自己又去伺候老人。小孩没睡,看到了全部。于是给妈妈打了洗脚水准备帮妈妈洗脚。孩子在端洗脚水的时候,将水洒了一地,同时也将浓浓的爱意抒发得淋漓尽致。这难道不是一个和谐社会的缩影吗?
当然在共创和谐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插曲。
2006年2月27日,有杭州市民发现,江干区城东公园内,一座铜质少女塑像被人锯断后偷走。1.5米高、几百斤重的铜像原来亭亭玉立,现在被锯得只剩下一双“脚掌”。近几个月来,杭州已陆续发生多起城市铜雕作品被盗、被切割的事件。位于杭州“信义坊”商业区的青铜雕塑“钓鱼郎”肩上的鱼竿被人偷走,只剩下光秃秃的一个把柄;菜市桥公园里《买菜》雕塑的秤砣也被人“强硬夺下”。不仅仅是铜雕,路灯、含铜电缆甚至是人行天桥台阶上的铜条,均遭“毒手”,引起市民群众强烈反响。有不少市民提议,保留这些不完整的铜像,让大家牢记这个教训。在我们共创和谐社会之际,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呢?
共创和谐社会很难,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共同努力;共创和谐社会其实也很简单,只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和谐社会!
第2个回答  2021-05-27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