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称天师和真人有什么区别,还有那些称呼孰高孰低?

如题所述

天师,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衣钵弟子,被选为道教的首领。但后世也有道士称“天师”,如北魏寇谦之,隋焦子顺,唐胡惠超等。在古代小说中,天师通常有捉鬼祭天的本事,深受百姓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爱戴。 从元代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道教和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朝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真人 道家、道教称修真得道(成仙)有人。常用作称号。庄子、列子、关尹子在唐代皆封为真人。道教中,对信奉道教教义的修习道术的专职道教徒,称为道士。 道经说:“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对女道士则称呼为“道姑”。旧时,对道士也称呼为黄冠,道姑则称女冠。这是因为道书上说,古时人的衣冠都出自黄帝所定的规制。历代下来已有很大的变异,但唯独道士没有改变,所以也有人称他们是黄冠。 对道士还有几种称呼:(-)法师:是对教内精通教义教理、能为人师者的道士的尊称;道士中学法精进、能主持斋仪的人,亦称为法师。(二)炼师;道士中修持日久,德高思精的人,可以称之为炼师。(三)嗣师、宗师、律师、大师:全真派的道主,没有受戒的称为嗣师;已受戒的称为宗师;曾担任方丈的,称为律师;职司戒坛大师的,称为大师。(四)天师:这是正一派道士对天师道创教人张道陵及其后代世袭教人的尊称。(五)方丈:这是对道教全真派十方丛林道观主持人的称谓,其所起居的静室亦称方丈。(六)监院:这是道教全真派道现内,对仅次于方文的全观事务总管者的称谓。(七)住持:道教两派庙观内维持道法和总持事务的道士,都可以称为住持。据《道门十规》上说,“住持之上,必得高年耆德,刚方正直,言行端庄,学问明博,足为丛林之师表,福地之皈依者任之。”(八)知客:这是对道观中负责接待外方道众和宾客的道上的称谓。 道教内对非专职的教徒,都不称道士,而称为居士、门徒、信徒、信众或者弟子。在历史上,随着各朝代文化的影响,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诣,以及担任的教职,配以相关的称谓,择要简述如下:
  天师:指张陵或其嗣号之后裔。但后世也有个别道士称“天师”,如寇谦之(北魏),隋焦子顺,唐胡惠超等。  法师: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叫法师。精通道法,能养生教化,为人师表者叫法师。  炼师:起初多指修习上清法者,后泛称修炼丹法达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师宗师:各道派的创始人曰祖师;各派传道的首领称之为宗师。  真人: 通常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黄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黄色,故世人根据道士衣冠颜色,称道士为黄冠。  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  先生: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众。  方丈: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谓,亦可称“住持”。方丈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传“法”,戒行精严,德高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  监院:亦称“当家”、“住持”。由常住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者。当监院大任者,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  知客:负责接待参访及迎送宾客,《三乘集要》记载:“知客应答高明言语,接待十方宾朋,须以深知事务,通达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斋醮科仪,善于踏罡步斗,沟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灾,拔度幽魂,主持斋醮法会的道士,是经师的首领。  道人:最初与方士同义,最早出现于《汉书.京房传》。道教创立后,道人一词曾专指道士。南北朝时代,则以道人专指沙门,而区别于道士。唐朝以后,又以道人泛指有道术之人,或指道士。  道长:是当今教外人士对出家道士的尊称,而不是职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20
天师,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衣钵弟子,被选为道教的首领。但后世也有道士称“天师”,如北魏寇谦之,隋焦子顺,唐胡惠超等。在古代小说中,天师通常有捉鬼祭天的本事,深受百姓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爱戴。 从元代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道教和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朝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真人 道家、道教称修真得道(成仙)有人。常用作称号。庄子、列子、关尹子在唐代皆封为真人。道教中,对信奉道教教义的修习道术的专职道教徒,称为道士。 道经说:“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对女道士则称呼为“道姑”。旧时,对道士也称呼为黄冠,道姑则称女冠。这是因为道书上说,古时人的衣冠都出自黄帝所定的规制。历代下来已有很大的变异,但唯独道士没有改变,所以也有人称他们是黄冠。 对道士还有几种称呼:(-)法师:是对教内精通教义教理、能为人师者的道士的尊称;道士中学法精进、能主持斋仪的人,亦称为法师。(二)炼师;道士中修持日久,德高思精的人,可以称之为炼师。(三)嗣师、宗师、律师、大师:全真派的道主,没有受戒的称为嗣师;已受戒的称为宗师;曾担任方丈的,称为律师;职司戒坛大师的,称为大师。(四)天师:这是正一派道士对天师道创教人张道陵及其后代世袭教人的尊称。(五)方丈:这是对道教全真派十方丛林道观主持人的称谓,其所起居的静室亦称方丈。(六)监院:这是道教全真派道现内,对仅次于方文的全观事务总管者的称谓。(七)住持:道教两派庙观内维持道法和总持事务的道士,都可以称为住持。据《道门十规》上说,“住持之上,必得高年耆德,刚方正直,言行端庄,学问明博,足为丛林之师表,福地之皈依者任之。”(八)知客:这是对道观中负责接待外方道众和宾客的道上的称谓。 道教内对非专职的教徒,都不称道士,而称为居士、门徒、信徒、信众或者弟子。在历史上,随着各朝代文化的影响,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诣,以及担任的教职,配以相关的称谓,择要简述如下:
天师:指张陵或其嗣号之后裔。但后世也有个别道士称“天师”,如寇谦之(北魏),隋焦子顺,唐胡惠超等。  法师: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叫法师。精通道法,能养生教化,为人师表者叫法师。  炼师:起初多指修习上清法者,后泛称修炼丹法达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师宗师:各道派的创始人曰祖师;各派传道的首领称之为宗师。  真人: 通常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黄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黄色,故世人根据道士衣冠颜色,称道士为黄冠。  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  先生: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众。  方丈: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谓,亦可称“住持”。方丈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传“法”,戒行精严,德高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  监院:亦称“当家”、“住持”。由常住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者。当监院大任者,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  知客:负责接待参访及迎送宾客,《三乘集要》记载:“知客应答高明言语,接待十方宾朋,须以深知事务,通达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斋醮科仪,善于踏罡步斗,沟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灾,拔度幽魂,主持斋醮法会的道士,是经师的首领。  道人:最初与方士同义,最早出现于《汉书.京房传》。道教创立后,道人一词曾专指道士。南北朝时代,则以道人专指沙门,而区别于道士。唐朝以后,又以道人泛指有道术之人,或指道士。  道长:是当今教外人士对出家道士的尊称,而不是职称。
第2个回答  2020-01-06
天师:意思即是说天之师者,懂得天地间规律法则的人(然而我们都知道天就是天,没有老师,有的只是传道者,一个能洞悉天的人)。

真人:真正的觉悟者,是一种思想上的觉悟。
天师,从意思上看,更多的是道教的产物而非出自道家,因为懂得天地之间的规律法则,所以装神哪弄鬼偏偏人也是方便,比如求雨炼丹画符这些能力,也许初衷是以天地之法则规律帮助大众,但是最后误入歧途成了装神弄鬼。而现在科技的发展,学习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些规律,所以天师这一称呼已经永远成为了历史。
真人,道家的产物,只有真正的觉悟者才能称得上真人,所以留传下来的大多都是思想方面的东西,比如老子和道德经。真人是思想上的顿悟,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是外界对某个人的尊称,而是某个人表现出来的思想水平已经达到了那个程度。
第3个回答  2013-06-08
道教大致可分为丹鼎系和符箓系。天师道是符箓系的主流。
正一道其实就是由天师道而来,在元代之前统称天师道,元代时期,其他符箓各派逐渐与正一派融合,正一派就演成了正一道。正一的祖庭在龙虎山天师府。正一道是天师道后来的分支,一开始道教创始人建立的叫天师道,后来分裂出来,北方叫全真教,南方叫正一教,但正一教也是三个地方的教派合并来的,总之天师道和正一道是父亲跟儿子的关系。
第4个回答  2017-08-15
天师是有杰出成就或者巨大贡献的道士,才能享有的尊称。而真人就差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