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与金镛小说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如题所述

古龙懂得投人所好,故事曲折离奇,刻画人物细腻,善用悬念,小说大都使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金庸相比之下就高出了一个层次,他讲述的故事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是许多文学家都自愧不如的,先不说文笔的优秀。就小说的内涵来说,小说里包罗万象,包含了人文、理工、社会、医药、音乐、烹饪、文学等等许多领域,使人在读他小说的过程中就能学到许多知识。
金庸的小说并不如古龙那样读起来欲罢不能,甚至渴望一口气读下来。但他的小说令人有读数十遍渴望再读一遍的欲望。如果说古龙的小说像一杯烈酒,那么金庸的小说就是一杯清茶,越品得到的越多,越有滋味,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金庸的小说里大多写的是名门大家的经历和爱情
你的家世决定着你的命运
出生在有背景的家庭里
你就是世人的骄子
那是社会底层人无法可及的
而古龙的小说里大多写的是浪子或社会的底层
写他们的经历、写他们的情感
也许那里面的某一个人就是你
连古龙都说他自己就是一个浪子
他小说里的主人公岂非都有他的影子
他才能写出小说中浪子的真情实感
一个把自己真正感情注入到作品的人
他的作品又怎么会空洞呢
也许古龙的小说不像金庸的小说那么有社会深度
但古龙所描写人类的情感却是无人可及的(包括金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8
论古金的酒茶
金大侠小说中的传统文化还是较多的.唯独可惜的是创新也无多,关于真正的民族哲学却是泛泛无物,即在"真士人"的心上并未给人名目,也即在心境的升华上毫无建树.
相比金大侠,古笔下人物的心的悴炼真是让人雀跃不已.这里我不想再说心的悴炼好在哪?我国历代文人在心境上的追求什么?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古龙在人物的性情和内心的刻画上正合传统哲学中魏晋三玄的完美境界.所以我也更爱古龙笔下的人物,当然,实际上追求心境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但当代就有最出色的两人,一个是已故的钱钟舒先生,钱老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可说近百年来也只有几人堪与相比,而对照钱老先生的生活真如凡尘中的"真隐士".另一个是南怀瑾先生,南老先生也毫不逊色,如说钱是真隐士,那南即是游戏人间的"真奇人",在南的字里行间尤见对儒道释的精深开悟.令人敬慕.
说些题外话,我们的文化和哲学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说我国的古代文人皆是哲人,上至天子美人,下至凡夫走卒对哲都有些领悟.而这哲中的天人合一,无我忘我也导至一些所谓的当代大学者说我们的哲学太消极,但我们的忘我却还有到有我的兑变,即还归生活,"体悟生活",你说"体悟生活"也是消极的么?好像这些大学者还没忘我忘到家.我们的宗教和哲学也是相辅相成的,但佛和哲还是有些区别的,我们的哲更注重自我的追寻,佛则是乐人乐己.但如今呢,信佛的的也不见得比信什么乱七八糟的上帝多,甚至许多人还未等明白佛到底信什么,就去爱上帝了,佛让你怎样?这里只说一下不离本源的禅宗,自佛传来中土,又有达摩东渡以后禅宗确立,各流派繁衍,但却以六祖慧能和神秀禅师时禅意方立,慧能重"心的顿悟"更是深得人心,但不管那一支都对当时的士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现实的压迫使得士人寻求摆脱心的羁绊,发展到唐宋,悟禅已不只是为了摆脱仕途的坎坷,而主要成为立身处世,修身养性的绝妙途径.这使得以后的士人在心境上不断的追寻自我.发展到唐宋 ,禅的立意都是让人明心见性,对禅的理解也无须求前人,即不必把前人当偶像唯靠自己体悟,据说佛祖出生时曾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后世的一位禅师曾说"若闻之,一棒打死",就是指禅宗不立偶像.实际上就是说信不信佛祖的话无所谓,白话讲只要找到生的真谛,你就真正的成佛了.但成佛也有大乘和小乘,据说有一位叫黄糵的禅师自以为得道了,一日过一条河时遇见一人,那人夸黄真是快乐自在成佛了,并对能否过河担忧,黄知河浅笑言而过,回头看那人时,那人破口大骂黄小气,只顾自己,小乘而已,说完一闪不见了.这实际上就是告世人佛家精意就是乐人而乐己.而我们的哲学中的魏晋三玄可说近于禅,融于禅.而禅却近于佛中的小乘真意.
比较上帝与佛,你不信上帝不按他说的去做,那你只好下地狱了.佛呢?
我说了这许多废话题外话,无非是想表示,禅家真意和三玄遗风在古龙笔下是有很多境像的.我不想再提那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
单论小说,把金墉比作茶,他是否真有如此的底蕴?
把古龙比作酒,他是否只有心痛的浓烈?
多有词不达意,胡言乱语之处,欢迎批判指导.

再论古龙先生与金墉
看金的小说我从十岁开始,过了两年基本都看完了,到了十四看绝代(我看的第一部古说),顿觉耳目一新,此后古龙和金的小说翻来覆去的看,直到大学,金的小说看不下去了,古龙的多情看了30多遍,绝代也有近30遍,陆小凤,楚留香记不清了.但至今还能看下去,我自觉得可能是我喜欢古龙先生多一些.
为什么喜爱金的多余古,我告诉你这正是心性的差别.
不错金的小说确以文笔精美和广博著称,但我们的民族文化自魏晋以后,也即玄学开了先河后,数百年间禅宗和道家相容共同影响着儒家,可说到了唐后更是如此,一直当时士人评论都是先看才学再论心境,这心境也可说是觉悟,即大智慧,宋朝的苏东坡就常卖弄些小聪小慧.可知多少年来先辈对心境的追求,正是气.神两字.明白了么,何谓古人心中的完美,即学识上心境的追求.不错,金说中的文化丰富,但这丰富实际上也可等同于浅薄.关于哲学主流禅的演绎金说中都是极为肤浅不论,更是毫无创新.我甚至可这么说,以金说来看,其文化表述没有禅的精萃.而禅心正是古士人的追求.而禅的体悟需要人的文化修养和和大智慧.
古龙生生的一大创新就是将禅心佛意融入其中,而且是完全融入,这由古龙先生的为人即可看到魏晋名士的遗风,即便古先生参的是狂禅.但这实际上正是从忘我无我到有我的兑变,有些名人的中西文化评论中说西方重自我而中国重忘我,殊不知西方的重我即歇斯底里的发泄,而我们先辈的忘我实际是摆脱当时文化的束缚而还之本来
这就是对我之何生的追寻.熟高熟低? 说些题外话,为何当今世界西文化为主流,用不着我说,大家也知道是强权导致这个格局,那最令华人耻辱的晚清统治只差一点就断送了我们整个华夏民族,那些个什么慈喜之流万...死不足平民愤.
而古先生之对人的描写寥寥几句就清晰无比,如果让网友选出最心动的武侠场面,恐怕这紫巅之战必可名列榜首.当然古先生的糟粕也很多,但其精品真可说是武侠精品的极至.如论才学古龙"可能"(没有材料比)不及金墉,但两人的智慧即悟性金输给古一大截.从古龙先生的笔下处处可见对我国哲学主流禅宗的真知灼见,尤其对人精气神的描写可谓完全超越了纯武侠的范畴.而至古先生以后的作家,可说无一能超越金庸,更幌论有古龙先生的皮毛,天妒英才.

再论金古的武功.欢迎批评指点,但请言之有物.
我们喜欢武侠,尤其对金古钟爱有加,而书中侠士浪子,或正义当先或快意恩仇,莫不以"武"争锋,而这些"武功"尽可谓为某些民族文化精萃的折射,或如郭靖九阳神功之凛然正气;俞佩玉先天无极之大道浑圆;或如令狐冲独孤九剑之秋毫洞察,后发制人;楚留香不羁于物的随缘自适;或如杨过黯然销魂掌之情绝天下;叶孤城一剑飞仙的遗世独立.所以更进一步说,喜欢其武功不若说喜欢其武功中暗含的文化演绎.
在武功上,金古都有禅化的痕迹,也都符合儒道释的博大幽深.可谓"后发制人",即便这四字并不贴切,但直到现在,我们的诸多国策中仍有传统文化的美德,后发制人的再现.
金的笔下,以这独孤九剑为最,但即便是独孤前辈,重以无胜有,仍是假于外物,对人自身来说,仍有外物羁绊.并未反朴归真.况且独孤九剑又分了九式,仍有痕迹可寻;而对于杨过的"黯然销魂掌",虽是汇聚前辈,但却现其真性情,唯有赞叹,可谓之"真情功".
在古龙较成功的作品中,从<名剑风流>,<铁血大旗>,<绝代双骄>,已有人物武功的禅化蜕变.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这三部书中主人公武器用的都不多,就说在<名剑>中,俞佩玉经布袋先生开导"“…明明是山,我画来却可令它不似山 我虽未画出山的形态,却已画出了山的神髓。”从而武功大进,正如书中所提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即禅化.而且在该书的下部,俞佩玉对郭翩仙的片断中提到武功的巅峰即为"随机应变",尤其在古先生其后的作品中,不假外物,人本身成了最好的武器,这随机应变更为透彻.而实际上独孤九剑也即随机应变,但其假于外物,未免下乘.
在古龙先生的最成功作品中,七种武器,可谓短篇极品,虽以武器名之,但其中又岂止是那令人神往的武器,世间"情意"尽在其中,我看过好多网友于此的看法,都比我的认识要深刻.
楚留香和陆小凤可谓不羁于物的潇洒,都在这后发制人,随机应变之列,若单论这两人,感觉古龙的刻画,正如历史上士人追求的完美性情,正是"不羁无绊,任性挥洒".武功已在这其中淡化.
再看"小李飞刀",已成为正义的象征.即便不论飞刀,这书中的缠绵悱恻已是令人心痛难禁.而傅红雪,虽刀人一体,快意无敌,但难免其无奈的宿命.
记得曾看过某些网友说其小时喜欢古笔下的热血豪情,"有所不为,有所必为",但时间长了再无韵味,还是金镛的悠长博大引人,我只想说若只看到这些,却也不必勉而为之了.
对于古龙先生,对于其生活的态度,书中尽能体会.
他是用生命写下他的生命,我除了仰慕,再无所...
"不羁无绊,任性挥洒,随缘放旷,任我翩翩"
第2个回答  2013-06-08
古龙的小说,太现代化了。武侠小说居然有婚前忧郁症
金庸的,说实话,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