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儿童美术教育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中美儿童美术教育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从中小学课程教育形式来看,美国学校课堂授课完全是开放式的。教师知识提出任务,稍加启示,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乐,让学生在成功里进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师是出传授知识外海事活动、课程的准备者、组织者,只在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帮助他们,真正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
我国的课堂授课绝大部分采取的是严谨的准备,一环接一环进行教学,追求课程的主动性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主要还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吸收。听课看课都讲究形式,实际效果如何。很多课都只是形式丰富多彩,像唱戏式的涌上很多道具,讲的细、讲的全、讲的稳,就是好。课堂授课还受到很多局限,教者费心,学者费力。课堂授课的开放与束缚、灵活与机械队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近期目标来说,中国的基础教学好,而长远来说,各种能力,包括学习的能力就是显得比国外学生差些。
2.从幼儿园实际的操作上来看中国教师在进行传统的美术教育时,不少教师习惯采用范画或范作来提供模仿对象,这样从而束缚了幼儿大脑,禁锢了幼儿的思维和情感,使幼儿难以自己去体验,自己去领悟,自己去探索。教师在评价是也只是“画的想像不像”,“这儿应该怎么画”。如此这般的美术活动显得很概念化和成人化,其中缺乏了通知的审美直觉,气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现在,教师们也试图用引导、发现的方式来取代示范、模仿,用生动的故事或游戏来引起孩子的创作的愿望,尊重幼儿独立性、积极性。接纳孩子的艺术创造方式,接纳孩子的一切作品。现在美术教育过程以鼓励孩子大胆创新,增加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信心。
美国的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教师事先只是提供各种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半成品,让幼儿自己去操作、探索,发展其自我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师知识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自由想象,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轻松自如的完成作品。教师在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幼儿活动过程上,重视幼儿从事活动的情感因素,评价幼儿在活动中所感受到的愉悦的情绪体验。不管作品的质量如何,“这幅画真美”始终是孩子得到的评价。尽管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教师们也会认为:孩子首先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幼儿的艺术素质在适当的环境中,自然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3.中美美术教育结果的差异不同的教育导致了幼儿作品上的差异,美国幼儿从涂鸦就开始创造一套满足自我表现需要的符号系统,按照自身的表现和愿望去表现自我,如有的作品虽是一些不可思议的线条,但变现生动大胆且夸张,具有丰富的想象。从作品我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外界事物的概念常以自我为中心,大胆的、独立的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创造出直觉的象征性图示。
这个时期幼儿的心理符号是有知觉控制的,他们随年龄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表现力会不断提高,并且在活动中逐步积累起对物体的初步印象。但绘画技能还需逐步成熟和完善。这和幼儿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是相一致的。但由于缺乏技能的练习,造型能力不如中国孩子强。
中国的幼儿作品基本上先时用线条勾画出平面的二维的物体轮廓,因为这种轮廓线较易把我物体的外形特征。随着视敏度和精确度的提高,他们对外界事物观察也越来越细和客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性质的变化,由平面造型开始过渡到用三维立体表现方法,作品内容逐步趋向写实、丰富,由于视野的扩大,作品在技能方面变现的较好,但是作品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合创造力,在作品的内容大多是直观的东西,因为中国美术教育注重的是技能的练习。
中美美术教育活动中存在各自的侧重和不同,但美术教育中自由创造、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艺术表现的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并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总之,自由创造与技巧练习并不对立,在技巧练习和自由创造之间应保持适当的张力,让孩子的作品成为表现孩子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及表现自我的一部分。
以上回答,希望能够帮到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