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醛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氧化亚铜的原因

如题所述

斐林试剂中含有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混合后,直接反应生成酒石酸络铜离子,乙醛的醛基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条件下,二价铜与醛基在沸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而生成砖红色的沉淀。

反应方程式:CuSO₄ + 2NaOH + CH₃CHO = CH₃COOH + Cu₂O↓ + Na₂SO₄

注:斐林试剂氧化醛时,主要是二价铜的配合物在碱性条件下起作用,若溶液pH值过低不利于二价铜配合物的生成而使反应速度减慢,若碱性过强,由于斐林试剂的高度碱性,往往会引起试样发生其它变化;妨碍反应的灵敏度,一般控制PH值在13-14。

斐林试剂是二价铜离子的酒石酸钾钠配合物,可以被脂肪醛或还原性糖还原为氧化亚铜。斐林试剂为深蓝色溶液, 在与脂肪醛或还原性糖共热时, 蓝色消失,析出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在氧化亚铜析出过程中, 反应液的颜色可能经过由蓝色→绿色→黄色→红色沉淀的逐渐变化,反应较快时,直接观察到红色沉淀。

扩展资料:

斐林试剂的使用方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或在2 mL甲液中滴4~5滴乙液),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现砖红色沉淀;如待测液中不存在还原糖,则仍然呈蓝色。

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混合后会因酒石酸有一定的还原性而自发地缓慢产生氧化亚铜沉淀,因此斐林试剂一般为现用现配;而班氏试剂的配方中,柠檬酸钠比较稳定,实际碱性也不强,不易还原铜离子产生氧化亚铜沉淀,因此该试剂可长期保存。

无论用班氏试剂还是斐林试剂,归根结底都是二价铜与醛基在沸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而生成砖红色的沉淀,两者反应现象一样,这就是二者的相同之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斐林试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09
斐林试剂中含有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混合后,直接反应生成酒石酸络铜离子,乙醛的醛基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条件下,二价铜与醛基在沸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而生成砖红色的沉淀。
反应方程式:
CuSO4 + 2NaOH + CH3CHO = CH3COOH + Cu2O↓ + Na2SO4
注:斐林试剂氧化醛时,主要是二价铜的配合物在碱性条件下起作用,若溶液pH值过低不利于二价铜配合物的生成而使反应速度减慢,若碱性过强,由于斐林试剂的高度碱性,往往会引起试样发生其它变化;妨碍反应的灵敏度,一般控制PH值在13-14。
斐林试剂:斐林试剂(Fehling's solution)是德国化学家斐林(Hermann vonFehling,1812年--1885年)在1849年发明的。它是由氢氧化钠的含量为0.1 g/mL的溶液和硫酸铜的含量为0.05 g/mL的溶液,还有含量为0.2g/mL酒石酸钾钠配制而成的,其本质是新配制的氢氧化铜。
乙醛:乙醛(acetaldehyde)是一种醛,又名醋醛,无色易流动液体,有刺激性气味。熔点-121℃,沸点20.8℃,相对密度小于1。可与水和乙醇等一些有机物质互溶。易燃易挥发,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4.0%~57.0%(体积)。
第2个回答  2013-05-25
醛可以和斐林试剂(硫酸铜与酒石酸钾钠等体积混合得到的蓝色溶液,其中酒石酸钾钠的作用是使铜离子形成络合物不致在碱性溶液中形成氢氧化铜沉淀,起氧化作用的是二价铜离子)作用,醛分子被氧化成羧酸(在碱性溶液中得到的是羧酸盐),二价铜被还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R-CHO+2Cu(OH)2+NaOH=R-CCONa+Cu2O↓+3H2O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