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人参的哪些药性?

如题所述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肾经,气雄体润,升多于降。

人参能够大补元气,对于大汗或者是大失血以及久病体虚,常年久病卧床,元气大损的这样的用户是可以应用人参来进行诊治的。人参能够补脾益肺,对于脾肺系统疾病有较好的效果,比如便溏,乏力,四肢倦怠或者是气喘,咳嗽,声低,懒言等情况都是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感冒发热的时候不适合服用:这是因为在发热的过程中身体会出现心悸剧烈的情况,而服用人参之后体内的血液循环速度就会增加,这个时候食用人参并不利于病情恢复。

2、气喘、喉咙干燥不适合使用人参:如果是突然间出现气喘的情况,或者是由于体内燥热所造成的咽喉干燥的情况,那么我们也是不建议使用人参。除此之外,如果是由于一时的情绪激动所导致出现吐血的情况等等,那么建议最好也别使用人参。

3、湿热所引起的腹中忌浮肿人参:这是因为人参具有一定的抗利尿的功效,服用之后并不能够缓解浮肿情况,因此不建议服用。除此之外,如果是由于肾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尿少情况,也不建议服用人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本草纲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25
人参性平,味甘,微苦。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之功能。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人参主要含10多种人参皂甙,以及人参快醇、β-榄香烯、糖类、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等。有抗心律失常,抗衰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人参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人参为东北特产之一,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在中国医药史上,使用人参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战国时代,良医扁鹊对人参药性和疗效已有了解;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药中上品。人参分为山参和园参两大类, 野生的称为“山参”,多生长于东北阔叶林与针叶林混生的人际罕至的原始森林中,是中国一类保护植物。其生长非常缓慢,一两重的山参要长四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由于人们对其需求日益增加,因此,野生人参日趋减少,愈为罕见。园参,即人工栽培的人参,也称“家参”。它与山参在颜色、形体等方面均很相似,但味苦并带有辣气,山参虽味亦苦却有清香之气味。

【药理学作用】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含多种皂甙和多糖类成分。

  治疗量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改善思维功能,提高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但较大剂量时有镇静作用;人参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及调节功能;还有类似强心甙的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等。人参的应用范围较广,主要用于神经衰弱,消耗性慢性疾病,以及一般体弱或病后虚弱者。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人参能治男女一切虚症,自汗眩晕、头痛反胃,阂症、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痹瘘、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近代中医常用人参补气救脱,益血复脉、养心安神、生津止渴、补肺定喘健脾止泻、托毒合疮等。
第2个回答  2015-09-28
  「气味」
  甘,微寒,无毒。《别录》曰∶微温。普曰∶神农∶小寒;桐君、雷公∶苦; 黄帝、岐伯∶甘,无毒。
  元素曰∶性温,味甘、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中之阳也。又曰∶阳中微阴。
  之才曰∶茯苓、马蔺为之使,恶溲疏、卤碱,反藜芦。一云∶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 动紫石英。
  元素曰∶人参得升麻引用,补上焦之元气,泻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补下焦之元气, 泻肾中之火。得麦门冬则生脉;得干姜,则补气。
  杲曰∶得黄 、甘草,乃甘温除大热,泻阴火,补元气,又为疮家圣药。
  震亨曰∶人参入手太阴。与藜芦相反,服参一两,入黎芦一钱,其功尽废也。
  言闻曰∶东垣李氏理脾胃,泻阴火,交泰丸内用人参、皂荚,是恶而不恶也。古方疗月 闭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疗痰在胸膈,以人参、黎芦同用而取涌越,是 激其怒性也。此皆精微妙奥,非达权衡者不能知。
  「主治」
  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 经》)。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 令人不忘(《别录》)。主五劳七伤,虚损痰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 治肺痿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甄权)。止烦躁,变酸水 (李 )。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石药毒(大明)。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 补中缓中,泻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元素)。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 眩晕头痛,反胃吐食, 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 、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