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王岳山峰的高度一般用什么统计图?

如题所述

地理图像一般有地图、统计图表、地理原理图、逻辑关联图、地理景观图等类型。 (一)地理图像的作用以图释文:如“欧洲四地气温、降水图”,运用此图可解释本区气候总特征:冬季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全年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由东向西,大陆性渐弱,海洋性渐强。 以图代文:如某区域位置,范围组成,地理事物的分布等。运用地图语言便可以清晰明了的加以说明。 以图引文,加强教材的直观性,如教材中以“索马里儿童”景观图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问题等。 以图补文,起复习、巩固、拓宽、加深课本知识的作用。 (二)在地理图像上获取有用信息的一般方法明确观察的对象。任何地理图像总是要说明一定的问题,因此总有特定的说明对象。观察时首先明了所要观察的对象,确定观察的中心是非常必要的。 按一定顺序观察。有图例、注记的地图,地理统计图表中的柱状图等,在阅读时应有先有后,有层次进行。如阅读地图时应先看图例,明确图上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柱状图的阅读,则应先看各坐标代表的内容,数值的大小,然后再看柱子的高低起伏。 整体与局部综合观察,如地形图的阅读,除细看局部地区地形外,还必须看阅读范围内的地形全貌,并加以综合分析,否则会使思路陷入死胡同。具体说如黄土高原上由于流水侵蚀而沟壑纵横。但“外力作用应使地表趋于和缓”,可是结合黄土高原(局部)和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渤海(整体)则不难理解这一原理。 抓住重点或特点观察,如观察我国1、7月等温线分布图时,可以抓住1月等温线分布大致与纬线平行,比较稠密。0℃等温线通过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部;7月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比较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达到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主要特征的目的。 启发联想,观一知二,由此及彼。这种方法主要用在对内在联系比较密切的几种要素组成的景观图。如观察热带雨林的景观图片,通过图中林木繁茂,林相复杂,分层结构明显,动植物种类繁多,可以联想到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 (三)地图的判读A.地图三要素: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也叫缩尺。据此概念可知,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之比应是比例尺的平方。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有三种,即线段式、文字式和数字式。一般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是按比值大小比较。图幅大小相同的图,若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注意,在小比例尺图上不宜直接量算距离,因为从球面转为平面存在变形、误差。2.方向:地图上的方向一般也有三种表示法,即指向标、经纬网和既无指向标也无经纬网(此时即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这部分比较难的是如何在经纬网上定方向,要在经纬网上定方向,首先应根据经纬度的递增规律确定图上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越往东去,度数越大为东经,反之为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往南去度数越大为南纬,反之为北纬)。若是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从北极看(一般标注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所有经线均以北极点为放射中心指向南;从南极看(一般标注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所有经线均以南极点为放射中心指向北。判读方向时,牢记无论经纬线怎样弯曲,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点之间只有南北方向,同一条纬线上的两地之间则只有东西方向;既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则可能是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方向之一。3.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为图例。表示地理事物性质和特征的文字或数字为注记。教学时应让学生明了四色原理。在阅读地图时应先读图例。 B.专题地图,表征某种特定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其规律的地图。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类型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气温分布图,矿产资源分布图,河流分布图,城市、港口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分布图等等。判读时,首先应知道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其次总结归纳分布规律,再分析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 C.等值线图,表示某地理要素数值特征的空间分布。如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压面),等温线(气温、海水温度),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线…… 。根据等值线原理,分层设色原理还可以形成各种彩色图。所有等值线图判读时的共同规律为“凸高则低,凸低则高”。 等高线图判读时注意:1.图上海拔相同各点连接成线为等高线;2.相邻等高线间的海拔差为等高距;3.同一幅图上,等高线愈密集,坡度愈陡,反之愈缓;4.等高线从周围向中心面积逐渐缩小,若高度渐升为山顶或山峰,若高度渐降则为盆地;5.两个山顶之间高度相对低,形如马鞍的地方为鞍部;6.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的地方为山谷,弯曲最厉害的各点连接为线则是集水线;反之为山脊和分水线;7.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同理,等压线图判读时注意:1.同一幅图上,若等压线愈密,则说明气压梯度愈大,可能此处风力强;2.各气压系统(天气系统)有:高气压(从气流角度为反气旋)、低气压(从气流角度为气旋)、鞍形气压区、高压脊(高压脊线)、低压槽(低压槽线);3.低气压若和锋面结合,为锋面气旋。判读锋线(锋面为冷锋还是暖锋)的移动趋势,既可根据图中气流运动趋势也可看锋线上的符号。 (四)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 这里我将表征地理事物数值特征时空分布的非地图类图像通称为地理统计图表。若该地理事物的数值随时、空变化而连续变化,则一般用曲线图,如地形剖面图,人口增长曲线图,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曲线图。若该地理事物的数值随时、空变化而非连续变化,一般用柱状图。典型的如降水量柱状图。此外,若表示某地理事物的组合部分百分比,一般用圆内扇形百分比图。如地壳组成元素百分比图。这一类型的图还有一些变形形式,如人口年龄构成图中若考虑性别可变形为锯形图;能源消费构成中若考虑动态状况可变形为曲线图;一、二、三产业构成若考虑绝对数量可变形为饼状图;若表示一组同类地理事物的构成比较,可变形为赋予不同数轴表示不同组成部分数值性质的点阵分布图,可两维,可三维,可四维。圆内扇形百分比图及其变式图判读时比较繁,容易出错,但只要牢记:“各组成部分百分比之和为百分之一百”,则可轻松获取有用之信息,为我所用。地理统计图表可分为单一要素统计图和多要素复合统计图两类。前者的统计对象只有一个,常见的有,图面较为简单明了的线状图表、柱状图表和比较抽象的点阵统计图;后者往往在同一幅统计图表上对两种以上的地理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地理事物的性质、特点或规律,并通过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统计图表可分为结构图表、塔形图表、综合统计图表等。 线状(折线、曲线)统计图表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量值随时间或空间连续变化的规律。值得注意的是,曲线统计图表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统计图表中的一些明显的转折点,常常因为具有特殊的意义而成为解题的突破口。 柱状统计图表主要通过比较两条以上柱状统计符号高度的差异,来说明统计对象的量值因时间或空间的改变而发生较显著的变化。在常见的气候直方图中,柱状统计图表用于比较某地降水量随月份的变化。 点阵统计图表主要分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型和三角坐标型。这类统计图表将各坐标数轴上的相应的量值合于坐标平面中的某一点(即统计对象),并通过这些不连续分布的点,来揭示统计对象与各坐标数轴所代表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说明地理事物的性质或特点。与前面各种统计图相比,点阵统计图表图面结构更简单,但也更为抽象、概括,判读时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地理基础理论知识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准确地把握统计的内容,理解题意,从而迅速找到突破口。 结构图表一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几种不同要素的数量及占总数的比例,图面较为简明、直观。常见的有扇形百分比图、饼状百分比图、复合柱(条)状结构图,图中各组分百分比之和恒为百分之一百。结构图表的判读,主要是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判断其性质。其中圆内扇形百分比图及其派生的三维饼状百分比图,是根据平面几何中“组成一个圆的所有扇形的圆心角之和为360度”这一原理绘制的,判读时也可比较各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 塔形图表多用于表示人口构成。一般其纵坐标表示年龄,横坐标表示百分数。这种图表除了反映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和数量外,同时还能反映人口的性别构成、就业情况或婚姻状况等。 综合统计图表是将两种以上的地理要素随时间或空间变化的规律同时反映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面较为错综复杂。判读时,一般既要进行纵向比较,了解各要素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与其它要素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异同点。综合统计图表可分为同类综合、异类综合两类。前者坐标纵轴和横轴各一个,因其统计对象为同一类地理要素,不仅性质相似而且单位也相同,判读时难度并不大;后者统计对象的性质和单位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同一统计图上出现两个以上的坐标纵轴,统计符号也可能出现多种并存的现象。如常见的气候直方图,其坐标横轴只有一个,代表月份,纵轴则有两个,分别代表气温和降水。其统计符号也有两种,一般曲线表示气温,柱状符号代表各月降水量。异类统计图表看上去错综复杂,比较难以判读。但是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尽管纵轴多达两个以上,但横轴一般只有一个,为绘图的基轴,也是判读的突破口。 (五)地理原理图的判读 地理中的基本原理往往因为其或要从宏观把握或要从微观了解,显得抽象,为使之具体、形象,往往用图示法表述,即为原理图。判读时关键是深刻了解地理原理本身。 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行星,又是目前所知唯一有生命物质的行星。地球上发生的各种现象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分不开的。这一宇宙环境又是如何影响着地球的发展和演变的。其主体是中学生应该了解的。我们的周围发生着各种现象和过程,或自然或人文,总是有道理的。道理是什么,即为各种原理。人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地理环境各组成元素彼此关系怎样,人和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他们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还是地理原理,或是其衍生——地理规律。顺着以上思路我们可以罗列出一些地理原理:1.太阳系模式;2.地球自转及其影响;3.地球公转及其影响;4.太阳光照及其影响(白昼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换算,日期变化);5.大气的热状况(太阳辐射的分布,能量的转换);6.大气的运动;7.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8.降水的形成原因及过程;9.海水的运动(洋流、潮汐、波浪等);10.地壳运动;11.地形的变化;12.地壳物质循环;13.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生物循环)、能量流动;14.生态金字塔;15.水循环、水平衡;16.工农业等人类主要生产活动、人类的居住地、人类活动地域联系(交通、 商业、邮电)的地域分异;17.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18.人地相关模式;19.月相成因;20.世界文化扩散、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地理格局演变等;21.人口发展等。 (六)逻辑关联图的判读 这种图往往是根据地理基本原理、规律而生成的。判读时关键是理清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对于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2
柱状图很直观,还可比较出差异是否显著
第2个回答  2013-11-12
折线统计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