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由什么决定?

如题所述

  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定因素,它的来源几乎是由基因即是父母的先天遗传来决定的。性格的内外是由人来定义,什么是内向,什么事外向,在定义的内涵范围来归类。比如,善于交际的人,性格比较张杨的人,都归为外向,反之,不会交际,喜欢在家又没什么朋友的人就归类为内向。

  从医学角度分析,性格外向的人的大脑在赌博中赢了的时候反应更强烈。他们会更喜欢冒险运动,或者在社会交往中更喜欢结识新朋友。造成这种差异有一部分是基因性的,取决于我们的基因如何塑造和开发我们的大脑。其他结果证实,多巴胺功能是关键——比如说,控制多巴胺功能的基因揭示了个性差异,人们有多喜欢陌生情景、积极寻求新奇。其他结果显示外向的人的学习方式也有不同,由于他们活跃的多巴胺系统,他们能够对激励保持高度敏感。

  人的偏好是由大脑对世界反应的方式决定的。也许这一点生理心理学可以帮助所有人,不论是内向的人还是外向的人,让人们能够欣赏别人为什么和如何喜欢与人们不同的东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01
有遗传因素,来自家庭的习惯养成的,还有来自你今后在社会上社交圈及工作环境影响你的因素,人的性格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幻而改变的。所以孔夫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交友要正直、诚实、见闻广博的。这样你的修养、性格也可以提高。人们的性格各有不同,为什么有的人急躁,点火就着,而有的人则过于沉稳、慢条斯理呢?科学家们断言:人体内存在有某种能够致人精神冲动的微量化学物质。经过化验证明一种是血清素,一种是去甲肾上腺素。由于这两种化学物质在人体内的含量比例不平衡,所以导致有的人脾气急躁,有的人脾气过于温和。 美国科学家们对亚特兰大某医院的26位病人进行了脑脊液的检查:脾气急躁,富于挑衅心理的人,体内所含的去甲肾上腺素相对较多,而血清素的含量则相对较少;脾气过于温和的人与此相反。 科学家们还认为:尽管目前对人体这两种微量物质失调的原因尚未查明,但完全可以进行药物治疗,有充分的可能借助于药物对人体内的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进行调节,使人们的脾气正常 ,身体健康。 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特性就像我们大脑里的恒温调节装置,每一种人格都调节着一定范围的行为和态度。这些行为和态度中的一些项目是相互联系的。比如,那些喜欢高度竞争、高声音乐和旅游的人也趋向于有比较高的性驱动。那些有着某种特别的恐惧、或者总是趋向于担心各类事情的人则更倾向于抑郁。同样,一般那些不能抵御住诱惑而吸毒成瘾的人,发展出赌博和反社会行为问题的可能性也会增多。 从这种相关关系中,心理学家推断,在人们体内存在着一些数量有限的“调节器”。在过去几十年中,心理学界已经达成了共识:五大关键的调节器可以说明人格的绝大多数变异。“五大”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尽责性、开放性和随和性,将人格分成了五个轴线,适用于所有的个体。每个人的人格可以用很多现有问卷中的一个测试出来,这些问卷上有5个不同的分数,通过问卷测试可以获得无数独一无二的人格特征。 因此,不管你处在“五大”的任何位置,都能显示出一种特定的人格。一个人的外向水平显示在其对快乐的追逐或对危险承受活动的反应上,对于绝大多数内向的人,似乎不会发现这类活动有什么奖赏之处;当事情变得有危险或威胁之时,或者你感觉到如此时,神经质这种人格特质正是关键,高度神经质的人就会变得很焦虑或者紧张,而那些在神经质项目上得分低的人将不太受影响;尽责性全部在于目标定位,这个分数高的人严格按照计划或原则办事;随和性在我们的私人关系中占有显著位置,高度随和的人会留意他人的需求和情感,低分的人不大能看清这些线索;开放性决定一个人对各种见解的反应,高分的人喜欢接受具有审美的、隐喻的和深奥的想法,低分的则回避这些想法。
第2个回答  2015-12-27
  性格由父母的遗传基因决定的。父母是什么性格。孩子也会是什么性格。不过后天也是可以改善先天性格的不足的。
  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内外向性格的偏颇都是不利于人们的交往。建议人们学会调节性格,是生命活得更有意义。
第3个回答  2014-04-30
有人谈到性格就说它与遗传因素有关系,说生就的脾气,长就的命,改不了了,其实不尽然。英国有个心理学家叫爱森科,他在人格理论方面主张人格纬度,纬度的一个极端是外向,另一个极端是内向,所以在纬度之间就有许多等次。他认为极端内向和极端外向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是综合性的,或者偏内向些,或者偏外向些。爱森科的人格纬度理论的产生对心理学界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认为人格是可以在纬度上移动的。 近年来,日本学者长谷川洋三则认为,通过行为可改变性格。这就给我们的心理治疗和儿童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我们要培养人们尤其是儿童良好的行为,以此帮助他们改变性格上的弱点;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性格,孩子幼小时是培养良好性格的黄金时期。 性格是童年期慢慢塑造出来的,心理学家做过“情感剥夺实验”:把一同生下的小猴子分成两组,一组放在铁笼子里,用奶喂养,什么也没有;另一组给它们用长毛绒做了个假妈妈,吃完奶它们可以在假妈妈身上玩。实验结果表明:小猴子慢慢长大后,没有假妈妈的这一组胆子比较小,反应暴躁,不合群,与人不好接近;有假妈妈的这一组正好相反,不胆小,合群,与人容易接近。这说明在婴幼时期特别是儿童时期剥夺了母爱就会使他们的性格扭曲,造成不好的行为和个性的表现。情感剥夺实验说明在婴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心理环境的抚育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很重要的。 其次,家庭中父母及其他成员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比如,一位母亲是强迫症患者,她有一对双胞胎,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来,总是马上就给他们洗脸,洗脚,都洗完,放在床上,不许下地,不让他们和邻居小孩子接触。她有洁癖,怕脏。强迫症是在完美性人格的基础上产生的,完美性人格在医学心理学中就是强迫性人格。这种人格的缺陷表现在爱思考、多疑、办事很守规矩,平常担心的时候多,放心的时候少,总有一种不安全感,办事求完美。所以这种性格如果再受到一些心理刺激,就很容易诱发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如果从小用这种方式培养孩子很可能导致孩子将来也成为强迫症患者。 性格定型后也非一成不变 60年代后有一种理论——“预限理论”,认为刺激超过了预限的值以后就可以使人的性格发生变化。孩子先天的个性、素质只是奠定了基础,孩子以后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和以后的生活经历也有关系。比如,一个孩子很胆小,不愿与人交往,后来的工作环境是在军队里,这是个集体,需要他与人交往,需要参加许多集体活动,甚至残酷的斗争,这样的环境就会使他变得坚强、开朗、豁达。又如一个很开朗的人,很爱笑的人,到了一个严密封锁的环境中,不许他和别人相处,最后,他也可能变成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所以环境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同样也影响着性格的形成。生活、环境、时间都是改变性格的最好的雕塑师。 每个人都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自己要不断反省,不断完善,应该有追求良好性格目标的努力。良好的人格有几个特点:一是应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二是在日常生活中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劳动,能够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广阔的胸怀,不以自我为中心;三是富有同情心,能经常想到别人,不一时冲动感情用事;四是遇事能客观冷静地分析,正确理智地进行处理和判断,不固执己见,不主观;五是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没有依赖性,勇于克服困难,善于解决矛盾。当然,这些是很完善的性格特征,我们应该把它作为我们一生中追求和完善的一个目标去努力,这样就能使自己的人格健康起来,还能使自己充满魅力,有利于将不利的情况变为有利。健康的人格是人生成功之路的垫脚石,可以说,如果你有一个健康的人格你就获得了一生事业成功的财富。 具备上述几点完善性格的人可能外向型的人多一点。不过,内向型的人也不必气馁,因为性格可以锻炼,您不妨从打招呼开始,见面点点头,问个好,日久天长以后人们也会觉得某某变了,她和人说话了,这样受到鼓励以后,她可能也增强了人际交往的信心和能力。不必把自己性格内向或外向作为一个包袱,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和气质有所长也有所短,只要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短处,你就可能拥有成功的人生。 每天的心情也 决定了一个人性格
第4个回答  2015-12-27
决定内外性格的因素是遗传,是父母的先天基因的遗传,这个是很难便的,后天的环境知识可以改善先天性格的不足。  性格的内外向有两个决定因素:
  1是先天基因。即是父母的基因遗传,父母的性格内外向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2是后天的影响。后天素质的培养,包括文化环境等等都会影响到后天性格的改善。先天决定后天,但后天可以改善先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