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角肩网蝽发生为害特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褐色肩网蝽Uhlerites debilis Uhler成虫,雄虫体长2.5~2.7毫米,雌虫体长2.8~3.1毫米。虫体扁阔,椭圆形,淡褐色。头小,褐色,头顶前方有两个较尖的小突起。复眼突出。触角4节,棒状,第二节最短,第三节很长且细,第四节为第一二节长之和,其上密生细毛。前胸背板较宽,褐色,菱形,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两侧向外突出呈翼片状。前翅椭圆形,近透明,端部重叠,较宽。两翅合并呈“X”形。腹部腹面、中胸侧板前半部深褐色,后半部淡黄色。足胫节、跗节褐色。卵,香蕉形,长0.4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浅黄色。若虫,初孵若虫体长0.3毫米,灰白色,触角棒状。若虫共4龄。第二龄出现翅芽(彩图92)。
褐角肩网蝽又叫栎肉蝽,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及山西、陕西、安徽、台湾等省。寄主有栗、栎等树种。褐角肩网蝽以成虫和若虫栖居叶背刺吸汁液。被害叶面初现失绿斑点,随着为害加重渐呈苍白色斑块,严重时全叶苍白而枯萎,早期脱落。该虫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堆积,常诱致煤污病发生,影响光合作用,消弱树势,降低果实产量与质量。
据汪先乐研究褐角肩网蝽在安徽1年3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树皮缝、石缝和杂草中越冬。翌春栗树发芽后成虫开始出蛰活动,从4月下旬开始至6月上旬结束,出蛰历期较长,且不整齐。第一、二代成虫发生期分别为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世代重叠现象较为严重。第一代若虫发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二代发生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第三代发生期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成虫出蛰后多在叶背刺吸汁液,经一段时间的取食后在5月中旬开始交尾。成虫可多次交配,交配后第二天开始产卵,卵产在叶背主脉附近的组织内,产卵处流出汁液凝结成褐色条斑。成虫产卵期5~7天。每雌虫产卵113~205粒,卵孵化期6~14天。若虫孵化后在叶背群集4~6小时开始刺吸汁液,同时排出棕黄色胶状粪便。褐角肩网蝽若虫活动范围较小,一般在产卵叶片上即可完成生长发育。若虫期13~35天。成虫羽化多在上午7时和下午5时,阴雨天气亦有成虫出现,羽化一天后便在叶背刺吸为害。10月下旬成虫活动逐渐减少。11月上旬不再活动,多数群聚叶背,部分爬进枝皮裂缝。11月下旬成虫相继落地进入越冬状态。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冬春季扫除枯枝落叶,刮除老翘皮,集中烧掉或埋在树下,可以有效地减少越冬虫数。合理修剪,使树冠通风透光,可减轻害虫发生与为害。(2)树干涂白,用石灰白涂剂(生石灰10份、硫黄粉1份,加水40份搅拌均匀即成)涂抹树干1~2次,可消灭在树皮缝中越冬的成虫。若在白涂剂中加入适量农药,防治效果更佳。(3)药剂防治,树上适期喷约,可以有效地控制为害,喷药的关键时期是越冬成虫出蛰后和第一代若孵化盛期,2.5%溴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