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那些天资聪颖而又十分好学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学习知识不感到厌倦,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注释:耻:羞耻,奇耻大辱

出处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

“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用法 :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反义词 :好为人师、骄傲自满

示 例 :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汲取营养。

演变 :现常指”聪明且好学习,不耻于向不如自己的人来问。“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

扩展资料:

这句话出自《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百度百科——《论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释义: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敏:聪明;好:喜好。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释义:学习而从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6-3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天资聪明却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别人请教他们认为很低端、很简单的问题为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学生从不倦怠.
第3个回答  2015-06-3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却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别人请教他们认为很低端、很简单的问题为耻"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

就如宽则得众,敏则有功
第4个回答  2018-07-02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