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30w没打赢项羽10w,兵力对调一下是不是能赢啊

听说项羽不会带重兵,在鸿门宴带40w没有把刘邦杀掉

韩信带兵带多少都打不赢项羽的,项羽擅长以少胜多,注意是擅长,兵多了也行;而韩信打仗注重人数(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楚汉争霸中韩信就是以兵力优势来拖住项羽的。一般韩信兵力不凑到比项羽多上几倍,基本不敢跟项羽打。在垓下之战韩信十面埋伏都不敢轻易露面,害怕项羽发现汉方指挥部直接就打指挥部了(项羽偏重擒贼先擒王,如彭城之战,他以3万骑兵千里奔袭直取刘邦指挥部击败汉军联军56万。)。而且,韩信认为虽是十面埋伏,但其实最多只用五重就把项羽歼灭了,结果项羽一路连克数重,直冲韩信而去,最后因为他与骑兵拉太远距离,骑兵与步兵又拉太远距离,致使汉军将楚军分割,战局陷入一片混乱而不得不暂时退回。后来又深夜突围,汉军直到天亮才发觉。
若说项羽不会带兵,你让后世将领颜面何存?三年亡秦,分封天下,称霸诸侯,霸有天下者更有何人?只西楚霸王一人而!
以下为鸿门宴观点: 
公元前206年的某一天,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请客吃饭,宴请对象是刘邦。
    而实际上请客是假,杀刘邦是真。
    可项羽最终却没能杀掉刘邦,反叫刘邦躲过一劫,成为日后与其逐鹿天下的一个强劲对手。
    鸿门宴这场不同寻常的饭局被认为是项羽最大的败笔。假若项羽不心存仁念,而是对刘邦痛下杀手,那么历史必将易辙。但历史能重来吗?显然不能。对于鸿门宴项羽的做法,多数认为表现出项羽性格中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刚愎自用、目光短浅和自负等弱点。也正是因为鸿门宴项羽放虎归山酿成了其最终自刎乌江的结局。可天下之势真的就在一场饭局之中而被决定?这未免太过荒谬了吧!纵然项羽最后失了天下,但他失天下的契机却也不会是鸿门宴。因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了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刘邦忍辱负重,拿土地换得渡过难关,仅此而已。从这点来看,项羽实际上是鸿门宴的赢家。
       如果实在要找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失败,那估计就是他没能为自己除掉一个隐藏的祸患吧。于当时的情况来说,刘邦并没有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实力,所以项羽不杀刘邦算不上放虎归山,顶多算是放了一只狐狸,只不过那是一只狡猾的狐狸,一只在日后蜕变为虎的狐狸。所以说项羽失败在没有消除一个隐患,而不是目光短浅。“目光短浅”可以说是对项羽的一种抹黑。因为对前景,项羽早已有了对策。
  我们之所以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做法是失败的,那是因为我们站在一个洞悉后面剧情的角度上。我们知道刘邦会成长起来,知道项羽会失天下,知道是刘邦打败了项羽。可问题是身在其中的项羽又如何知道结局?
 所以鸿门宴最大的赢家是项羽,而刘邦是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发展的机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31
项羽也虽为元帅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将才,而韩信堪称帅才。为什么要这样比喻,我下面给你一些韩信经典战役的说明以及意义,你就可以清楚比较了。当然我不是说项羽不厉害,因为项羽的局部战争能力确实跟韩信不分伯仲,但是在整个战场局势的操控上上,韩信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天才。
一、陈仓之战
汉高帝元年(前206)六月,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以“汉中策”帮助刘邦确定“东向争权天下”的方略。八月,韩信乘项羽进攻齐地(今山东大部)田荣之机,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多人佯修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韩信“明修栈道”之策吸引了敌军注意力,当敌军的主力被引诱到了栈道一线时,韩信却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顺陈仓小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陈仓古渡口,倒攻大散关,对敌人发动突然袭击,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陈仓城(项羽所封雍王章邯属地),打开了守卫关中平原的大门。章邯从废丘(雍都,今陕西兴平东南)仓促率军驰援陈仓,被汉军击败,逃至废丘、好峙(今陕西乾县东),汉军分路追击,在壤东(今陕西武功东南)、好峙两地再败雍军,进围章邯残部于废丘。紧接着汉军主力挥师东进,占领了三秦,奠定了与项羽争雄天下的基础。
这就是韩信生平所指挥的第一个战役,韩信初出茅庐,一鸣惊人,成功地创造了我国战争史上由汉中进夺关中的战例。韩信出其不意奇袭陈仓,尔后分兵略地,连续作战,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地区。在这一过程中,韩信的指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显示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华。
二、京索之战
汉高帝二年(前205)四月,刘邦彭城溃败后,留守关中的韩信迅速赶到荥阳前线,利用荥阳有利地形,组织多层次的战略防御体系,多次击破楚军于京(今河南荥阳南)、索(今河南荥阳)之间,歼灭了不断西进的楚军前锋,止住了战略溃败的颓势。
韩信不仅阻止了楚军的追击和进攻,还不时抓住战机,组织起必要而适当的反攻。他派曹参、灌婴、靳歙等将领分别出击,先后夺回了雍丘(今河南杞县)、外黄(今河南兰考东南)、燕县(今河南长垣西北)、衍氏(今河南郑州市北)、武强(今河南郑州市东北)、菑南(今河南民权东)、昆阳(今河南叶县)、叶县(今河南叶县西南)等地,消灭了这些地区的楚军以及叛汉投楚的势力。
韩信把战线由荥阳向东推进,协助刘邦,重点部署了由荥阳至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巩县(今河南巩县西南)、洛阳的纵深防御。依托这一带的有利地形,组织起多层次的坚固防御体系,准备抵抗项羽新的进攻,阻止其连续突破。这样,北起荥阳南至南阳,西起洛阳东至外黄,构成一个纵横各数百里的正面战场,项羽西进的兵锋顿挫,战线最后在荥阳稳定了下来,楚汉斗争形势由汉的极度劣势进入到了相对峙的状态。
韩信在刘邦彭城惨败之余,阻止了楚军乘胜入关,稳定了战局,经营一个强大的正面战场,使刘邦转危为安,为夺取下一阶段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都是在汉高帝二年(前205)五月至七月之间完成的,充分显示了韩信扭转乾坤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安邑之战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击败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魏王豹于安邑的一次渡河进攻战。
汉高祖二年五月,楚汉两军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一线形成对峙后,魏王豹反汉。豹踞河东,南下可切断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与荥阳、成皋一线汉军的联络,与楚军形成对汉军的前后夹击之势;西向则可直取关中。为解除侧翼威胁,八月,刘邦先遣谋士郦食其游说魏王豹未成。即以韩信为左丞相,率骑将灌婴、步将曹参等攻魏。魏王豹陈兵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以阻止汉军渡河。韩信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战术,集结船只,佯作由临晋关渡河,主力却直奔临晋关上游百余里处的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乘魏军无备,用木柙缚罂缶(一种简易渡河器材)迅速渡过黄河,直捣魏军后方重镇安邑。魏王豹率军仓促迎战,并急调蒲坂之兵北上救援。九月,汉军在安邑西南击败救援的魏军,并俘获魏将王襄,袭占安邑。魏王豹率败军东奔曲阳(今河北曲阳西)。汉军乘胜追击,再破魏军,生擒魏王豹。
此战,韩信出其不意灭魏,使刘邦得魏降卒补充前线,加强了对楚正面防御,并为尔后韩信灭代、破赵、降燕、克齐,开辟北方战场创造了条件。
四、破代之战
安邑之战胜利后,鉴于黄河以北代、赵、燕三国和占有今山东大部的齐国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楚汉战争全局,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韩信传》),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在坚持对楚正面作战的同时,给韩信增兵3万,命其率军东进,开辟北方战场。
汉高帝二年(前205)后九月(即闰九月),韩信率军开始进军攻代。他针对代、赵联军的部署,决心以突然袭击的手段,长驱直进,快速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代军,消除自己东下破赵时来自侧翼的威胁。
此战,韩信的作战目标是首先歼灭代军,然后夺取邬县。韩信率领汉军自平阳沿汾水河谷北上,秘密行进,直奔邬县之东,突然向夏说军发起攻击,当即将其击败。夏说率军东逃,企图越太行山向赵军靠拢。汉军置邬县城的代军于不顾,全力猛追,追至阏与(今山西和顺),终于全歼代军主力夏说部,擒斩夏说。接着,韩信、张耳麾军东进,去攻赵国;由曹参率兵回师,包围邬县。这时,由于夏说部被歼,邬县成为一座孤城,代将戚公不敢坚守,弃城而逃,被曹参迫斩。至此,代国的武装力量基本覆灭,代国灭亡。
这次作战的规模不大,代军的力量也比较弱小,但仍然体现了韩信用兵的一贯特点,即先消灭敌人的军队,而后再解决攻城问题,即使作战的对象兵力弱小,也要突然袭击,出奇制胜。因此,汉军进展十分顺利,既未顿兵于坚城,也未被阻于险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歼敌,致使代军既未能屏蔽赵军,也未能迟滞汉军,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五、井陉之战
韩信灭亡代国以后,由于西线正面战场受到楚军强大压力,刘邦收取韩信的精兵充实成、荥防线。韩信从长远打算考虑,坚持要开辟北面战场进取赵国(位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
汉高祖三年(前204)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韩信与张耳统兵数万越过太行山攻赵。当时,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20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省鹿泉市土门关),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赵国谋臣李左车建议陈余派精兵3万,绕路截断韩信军辎重粮草,正面赵军则高筑营垒,拒险坚守,使韩信进不能战,退不能还。陈余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兵少而疲,避而不击会贻笑诸侯,拒不采纳李左车建议。韩信率军在距井陉口30里处扎营。夜半,令2000轻骑每人手持一面红旗,沿小路隐蔽前进至赵军大营附近设伏。随后,韩信又根据敌强我弱,士卒多数未经训练,运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战术,以万人在绵蔓水(今绵河)东岸列背水阵。翌日拂晓,韩信率军向井陉口进攻。经激战,韩信军丢旗弃鼓佯败至背水阵。陈余中计,误以为韩信不懂阵法,遂命壁垒内士卒倾全力追击。依山隐蔽的汉军轻骑,乘虚冲入赵军营垒,更旗易帜。赵军攻汉军背水阵不胜,突见壁垒上汉军旗帜摆动,顿时一片混乱,士卒争相逃命。汉军乘势两面夹击,大败赵军。赵王歇及陈余率残部向南逃抵邯郸(今属河北)。汉军转入追击,在郎北(今河北高邑东南)再败赵军,斩杀陈余,生俘赵王歇。
此战,韩信奇正并用,背水列阵,拔帜易帜,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最终以少胜多,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光辉的篇章,是我国古代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六、胁燕之战
平定赵国之后,北方诸国只剩下燕、齐两国。韩信下一步要须考虑继续东进的问题了,他的目的是要绕到项羽的彭城侧后去打项羽,而不是平定了赵国就算完事了。燕国虽然没有像太行山这样的险阻,但是它国大兵众,城池坚固,而这时的汉军由于远离后方,又连续征战,士卒疲惫。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战法去降服燕国,是韩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韩信采纳李左车“先声后实”的计谋,将军队屯住赵地休整,并摆出要大举攻燕的态势。与此同时,韩信遣使者入燕,致书燕王臧荼,说以利害,劝其归降。燕王臧荼见到韩信派来的汉使者,很是恭敬。臧荼闻知韩信取三秦、平魏、破代、灭赵,勇略过人,所向无敌,早已吓破了胆,不敢与韩信交锋。鉴于魏、代、赵等国败亡的教训,慑于汉军的强大和韩信的声威,燕王果然如李左车所言,韩信一纸书信,便纳款投降,背楚归汉。
韩信没有费一兵一卒,也没有动一枪一刀就迫降了燕国,这固然是李左车的计策高明,但同时我们也看出韩信不愧为名将,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能慧眼识英雄,更能尊重贤能之士,辨别出计策的好坏,果决地采纳别人的良谋妙策。
七、破齐之战
汉高祖四年(前203)十月,率军北攻代、赵、燕、齐开辟汉军北方战场的大将韩信,已先后灭代、破赵、降燕,兵锋直指齐地(今山东)。齐王田广派部将华无伤、田解率重兵屯守厉下,以备韩信军。是时,刘邦恐韩信不能迅速克齐,遣郦食其游说齐王田广。齐王同意与汉媾和,撤历下守备。韩信未接到刘邦停止攻齐之令,采纳谋士蒯彻建议,乘田横、田广正和郦食其纵酒作乐,疏于戒备,迅速率军从平源津(今山东德州南)渡过黄河,袭占历下,由于齐军主力在历下被歼,齐国已无力防守都城临淄,其领导集团遂仓惶出逃,齐王田广逃往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相国田横逃往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守相田光逃往城阳(今山东菏泽东北);将军田既逃往胶东;将军田吸逃往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整个齐国陷入崩溃和混乱之中。韩信乘势攻占齐都临淄,并分兵追击,灌婴追田横至博阳,大败田横所率的骑兵;又追至嬴县(今山东莱芜西北),再次击败田横,田横脱身而逃。接着灌婴挥军北上,击斩田吸于千乘。曹参进军济北,连克各城。韩信率军东下,直逼高密,去追击田广。各路齐军一败再败,整个齐国很快就掌握在了韩信的手中。
八、背水之战
韩信袭破齐军,进占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田广败走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向楚求救。项羽为保侧后安全,急遣将军龙且救援。楚军号称20万,与田广会合于高密(今高密西南)。时有人向龙且献策:坚壁勿战,联络齐地诸城困扰汉军,使其无处得食,不战而溃。龙且以为韩信不足畏,急于一战成功。
汉高帝四年 (前 203年)十一月,楚齐联军20余万与汉军数万对峙于潍水两岸。韩信鉴于敌众己寡,遂令所部乘夜在潍水上游以沙袋垒坝塞流。拂晓,亲率一部兵力渡河进攻,随又佯败退回西岸。龙且以为汉军怯弱,率军渡河追击。汉军乘其半渡,决坝放水,将楚军分割在潍水两岸。汉军回击西岸楚军,杀龙且。韩信率汉军渡过潍河,分兵略地,追击至城阳(今山东鄄城北老城镇东南),俘齐王田广。灌婴俘获故齐王广之相田光,进至博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曹参率军追击至胶东,斩杀齐将田既。齐相国田横闻齐王田广被擒杀,自立为齐王,攻灌婴军,兵败。灌婴击杀齐将田吸于干乘(今山东高青东南高苑城北)。至此,汉军尽定齐地(今山东),直接威胁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完成了对楚军战略包围。
此战韩信灵活用兵,以囊沙堵水,诱敌半渡而击,出奇制胜,是我国古代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九、彭城之战
汉高帝四年(前203)八月,被迫与刘邦订立和约,以鸿沟(古运河名,位于今河南荥阳东)为界,东归楚、西属汉。九月,项羽按约东归。刘邦采纳张良、陈平建议,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并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彭越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
五年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刘邦追击项羽至固陵(今河南淮阳北)。楚军反击,汉军大败。韩信接到刘邦的驰援固陵的命令后,统揽全局,认真分析战场形势,没有挥师径驰固陵,而是作出了占领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的战略决策。当时,楚军主要兵力集中在固陵和寿春等战场,楚都彭城防守比较薄弱,韩信命曹参留守齐国,自己亲率大军南下,如一柄利刃从项羽的背后直插而来。
韩信率领数十万齐师南下,战局为之一新。韩信与灌婴在下邳击败项声、郯公,接着斩杀薛公,攻克下邳。再克薛(今山东滕县南)、留(今江苏沛县东南)、沛(今江苏沛县)等县,一举攻占彭城,俘虏了项羽的柱国(相当于宰相)项佗。韩信转锋西上,势如破竹,连克萧(今安徽萧县西北)、相(今安徽濉溪西北)、酂(今河南永城西)、谯(今安徽亳县)、苦(今河南鹿邑)等县,与刘邦会师于颐乡(今河南鹿邑东)。
固陵解围,韩信不径趋固陵而首攻楚都彭城,既解了固陵汉军之危,又打破了项羽的持久战略。彭城之战前,项羽围刘邦于固陵,虽兵少食尽,其力量尚存,仍可与刘邦相持。然而,彭城一失,楚军便失去了战略依托,根本已亡,人心涣散,项羽极为惊慌,立即解固陵围兵向垓下(今安徽灵壁南)撤退。汉军同项羽在垓下展开最后决战的时机终于成熟。
十、垓下之战
汉高帝五年(前202)十二月,雄姿英发的韩信与拔山盖世的项羽在垓下谱写了一篇壮丽凄绝的英雄史诗。韩信与项羽,两位卓越军事家的激情碰撞,是智慧的交集,也是命运的对决。
汉军兵力约有七、八十万人,项羽只也约十万人。韩信自率三十万大军为前阵,正面迎击对楚军;将军孔熙率军一部为左阵;将军陈贺率军一部为右阵;刘邦率其大军为中阵;将军周勃与柴武率军一部为后阵;英布和彭越的军队,部署到了楚军的侧后,主要用以牵制楚军的行动,机动应战。
韩信亲率汉军发动攻势,初战诈败而退,避开楚军锐气。韩信引兵后撤,他一后撤,项羽就向前追击,这时,事先安排好的接应部队立即从左右两边突然杀出,猛攻楚军侧面。韩信在项羽大军穷于应付两侧的进攻时又引兵杀回,将楚军三面包围,双方激战一日,楚军终于失败,大部被歼。韩信又用“四面楚歌”瓦解敌人的斗志。楚军在夜间听到四面皆楚歌,以为汉已尽得楚地,士气崩溃。项羽率八百人乘夜向南突围,汉军发觉后,派灌婴率五千骑兵追击。项羽败退至乌江,被迫自刎。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追问

我只知道彭城之战韩信的打法让刘邦差点挂,荥阳之战也是刘邦侥幸跑了,齐国才被项羽打垮人死光了了你韩信打下来好意思炫耀?背水一战貌似就是井陉之战,你记混了吧,垓下之战韩信提兵30w不敌项羽10w,你说这还好意思和项羽比战略

追答

一、彭城之战,实际指挥者是刘邦,一军何来2个统帅,而且刘邦统帅的是诸侯联军,他本人根本不可能有这个实力带领这么多兵马,而且还是联军。
韩信却在私下谏道:“此计虽好,却并不周全。请大王谨慎用兵,不要操之过急,以免不测。”汉王道:“万事皆利于我,何来不测?”韩信道:“大王率天下之兵,攻彼无守之彭城,虽能获大胜,却难损其根本。如今西楚人马尽在城阳,一旦回军,终有一场恶战。以诸侯之兵,实难将其击败。臣知项羽善能用兵,倘若被他窥破玄机,料定我远师无援,而使一将领精兵袭取三川,阻断归路,则我几十万大军必陷于泥沼中矣!”汉王听了,吃了一惊,道:“寡人一时兴奋,竟然忘了这步。”韩信道:“此干系大王安危,社稷存亡,不可不防。”汉王略想了想,道:“此言极是。不如将军留驻河南,为寡人守住退路。”韩信答应了,却道:“大王带出关来仅十万人马,如何还能分兵?当速将关内、汉中两地人马调来,方成势力。”汉王道:“寡人即刻征调。”
二、荥阳之战刘邦确实侥幸逃跑,但是这个侥幸用的很牵强,其一,要么你项羽棋差一着,要么刘邦用记逃脱。
五月间,项羽大军进逼荥阳,刘邦内乏继粮,外无援兵,情势日趋危急。刘邦采纳张良的缓兵之计,派出使臣向项羽求和,表示愿以荥阳为界,以西属汉,以东归楚,但遭到项羽的断然拒绝。刘邦无奈,只得采纳将军纪信的计策,由纪信假扮作刘邦,驱车簇拥出荥阳东门,诈言城中食尽,汉王出降,蒙骗项羽,而自己则乘机从荥阳西门逃奔成皋。项羽发现自己受骗上当后勃然大怒,烧死纪信,率兵追击刘邦,很快攻下了成皋,刘邦仓皇逃回关中。
三、垓下之战
其一、韩信的兵本来就是新兵加叛军的混合部队。
其二、韩信本意就是挑衅的进攻,诱使项羽进军。
其三、垓下之战是五路大军,本身就各有安排,目的就是合围项羽,以求一战定乾坤。

项羽确实一代猛将,也算得上是临场应变的高手,我不是贬低他,也不是抬高韩信,而是想告诉你一个道理,胜利者就是胜利者,失败者就是失败者,我们活在当下也不要为自己的一时失落找客观借口,而是要用心总结寻找机遇放眼看到更广阔的未来。当年的刘邦不就是这样一个从市井小人到坐拥天下的霸主吗?他当年不也承认和项羽的差距吗,但是最后,他赢了。韩信和项羽最后不也都死了吗。

追问

战败是能随便的么,被比自己少3倍的敌人追着砍几十里这是诱敌?知道什么叫士气么,还有项羽死之后还能斩首八万,包围这么久这10w人也没打掉多少啊【从雍城之战就一直打】

追答

韩信是把大军一分为三,中路失利只是整个战场的局部,而最后两翼的合围之后,韩信再反身冲杀恰恰也说明了,韩信的用兵的大局观,而且可以这样说,假如双方都是10万人,韩信的战术绝对不会还是这样军分三路。不过我也同样承认,在当时战场上也只有这两人可以算是对手。

第2个回答  2020-08-11
如果不是偷袭,韩信即使比项羽多10W兵力也赢不了。韩信是一个比较狡猾的将帅,他每次出战之前都会摸清对方的底细,喜欢派卧底去对方阵地打探消息或者捣乱。而项羽虽然有点刚愎自用,但他行军作战的智慧和上阵杀敌的功夫都是古今第一人!以少胜多是项羽的拿手好戏!项羽不在乎对方有多少人,就怕自己准备不足。垓下之围(项羽平生唯一的一场败仗)就是因为项羽准备不足,没想到刘邦会中途撕毁和约,还用利益诱惑(封地封王)拉拢来了彭越(游击战之王)和英布二支军队。(英布原先是项羽的部下,被刘邦策反叛变项羽)。刘邦用齐国封地拉拢韩信。请求韩信、彭越、英布三支军队联合偷袭和围攻毫无准备的项羽(项羽当时刚和刘邦签完和议,带着少数兵马回去大本营彭城)。项羽的粮草被彭越的游击队截断,前面又有韩信提前设下的十面埋伏。英布又叛变投靠了刘邦。此时,项羽身边已经无人可用。但项羽不愧是项羽,他最后还可以带领28名骑兵杀出重围。本来可以逃掉的,结果在途中迷路,被一个骗子农夫骗到了一个沼泽之地,最终身陷绝境了,韩信的军队追到了。
如果项羽不是过于相信刘邦,也不至于如此。如果是面对面作战,韩信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他也是靠彭越和英布帮忙(而且还是靠偷袭)才侥幸战胜项羽的。项羽自己也说了,这场战役并非是自己打败,而是苍天打败了我。(谁叫项羽过于相信刘邦这种卑鄙小人呢?)。
第3个回答  2013-05-30
楚汉传奇那个电视剧是小说剧本,不要信哦!80%可能是作者瞎编的,不符合历史真相。《史记》记载,韩信与项羽就只交过一次手,即垓下之围,项羽战败自杀!可那战根本就严重不对等,把项羽换成孙武估计都打不过,刘邦的诸侯联军有五六十万,后勤也很充足,又有韩信做总指挥,张良陈平做参谋,项羽呢,刚刚从荥阳撤下来的十万残兵,急需休整,补给线被刘邦切断,后勤供给非常不足,时值冬季雪花飞舞,楚军将士都穿着夏天的衣服,饿着肚子,按着伤口,远离故土亲人,深陷汉军重重包围。其实这也算了,最主要的是刘邦的总指挥是韩信,在当时唯一能和项羽齐名对等的只有韩信,换成谁项羽都能赢。
唉,项羽英雄也!霸王之名非他莫属。只可惜,用刘邦的话讲,其只善将兵而不善将将,不适合做帝王。
第4个回答  2013-05-28
楼上说的我不敢说对错,但我知道项羽的军队比韩信的身经百战多了,孙子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 韩信作为谋战派以巧成事的代表,自然以最有把握的方式去取胜,若论硬碰硬,项羽自然更有把握,但战争不是靠匹夫之勇的,所谓以正合,以奇胜,就是韩信从战略上战胜项羽的关键。韩信一生作战都是用新兵,如果韩信拿着刚募来的新兵跟虎狼之师去拼,那岂不是以卵击石?五倍才能与战力相等的士兵去打,何况这样的实力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