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看电影(或电视剧)学到的管理知识的文章"呀

如题所述

那天在书店偶尔看见一位我比较欣赏的咨询师出的书——《看电影学管理》——觉得颇有新意,于是拿起来翻了翻,但判断不适合自己阅读,就放下了。后来一个朋友向我讲起他们公司打算接受名叫“看电影学管理”的培训课程,要听我的意见,我对这种培训方式表示了质疑。再后来发现这种培训方式居然开始象杂草一样在社会上到处疯长,我觉得需要谈谈自己看法,说说“看电影学管理”的误区。
应该说,“看电影学管理”这种培训方式是有新意的。在培训和学习的形式上看,它让学习企业管理知识的过程变得不但不枯燥,反而轻松有趣,实在是寓教于乐的较高境界,迎合了社会上学习企业管理知识的普遍需求。也因着这个原因,参与培训的管理者也兴趣大增,似乎今后但凡看电影,就可以琢磨琢磨企业管理,向企业管理方面牵强附会地靠一靠。既然象这样学习企业管理知识的成本降低了,按道理说就可以有更多人有机会提高自己对企业管理的认识,来指导优化自己的实践,从客观上说是有效地普及了管理教育。看起来这个方式是不错的。可是事实未必如此尽如人意。

首先,从“看电影学管理”里学到的东西缺乏系统性。我们说,学习企业管理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学来一招半式,而是学习企业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它们适用的情境是什么和为什么。比如你明白了人力资源管理中间设计绩效指标可以使用平衡计分卡(BSC),这还不够,你还必须明白企业的发展战略对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及战略目标是如何分解的,职能战略应该如何配合发展战略等等,最终再落实到这些因素对平衡计分卡的影响上来,再来确定是不是要使用它,以及如何使用。所以说,管理行为只有先满足体系性的要求,才能再考量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执行的效果。否则,仅仅强调单个管理因素甚至可能会带来灾难。正因为如此,“看电影学管理”无法系统性地传递管理知识,可能不但对学员没有帮助,反而是有害的。

其次,“看电影学管理”容易学到错误的企业管理知识,把管理的经念歪了。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文学作品的水准受到作者本人水平的完全限制。比如对一个并没有真正读懂生活的编剧来说,你怎能指望从他的电影作品里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就好比你不能通过天天在家看肥皂剧来明白生活道理一样。事实上,绝大部分编剧的水平都是值得怀疑的,不信你看看《英雄》和《无极》的如潮恶评就知道了。即便是象梁凤仪、周梅森、海岩之类的企业家加作家,也因为没有参与企业具体经营,他们的作品里体现的企业管理知识也是不足采信的。可见,要向良莠不齐的编剧学管理实在是风险过高。

第三,通过“看电影学管理”来学习企业管理知识的效率往往是低的。即使电影里的管理观念都是正确的,并且能把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所有电影汇集在一起,也未必能够提炼出一套管理体系来。可见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的效率之低。其实要想在管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也没有捷径可循,必须积累,积累,再积累。

第四,“看电影学管理”也不能作为个人长期自学的有效学习方法。毫无疑问,自行通过“看电影学管理”方法来学习管理知识的效果,还受到学习者本身的限制,因为这里头需要很多分析、总结、提炼的过程。所以就对个人悟性、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见这种方法并非适合每个人。事实上,更有可能是先学习或者总结了管理理论,再到电影里去找特定内容做论据,在这里电影不过变成了说事的工具。

那么,如果非要鼓捣这个劳什子的“看电影学管理”也不是完全不行,它毕竟不是完全没有效果。但是需要注意几点。

首先,明确“看电影学管理”在培训规划中的地位和培训的目的。需要认识到这种培训方式更适合入门级的学员,培训目的仅仅在于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管理知识的兴趣。

其次,“看电影学管理”的培训必须严格地控制中间过程。即必须先根据培训目标设计出知识点,再根据这些知识点配备电影片段作为案例。并且还要对案例进行详细剖析和总结,防止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第三,需要向学员澄清一些事实,即他们不能指望电影帮助他们成为一名称职的管理者,“看电影学管理”完成的不过是初学者进入全方位企业管理知识学习的启蒙而已,他们今后学习企业管理知识的重点还是在于接受正规、系列、长期的管理培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