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墙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放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古建筑中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使用马头墙时,两侧山墙高出屋面,并循屋顶坡度迭落呈水平阶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见的山墙,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长方形。

马头墙,是赣派建筑、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15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元素。

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时便会背井离乡踏上商路,它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可。可以说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头墙的分类:马头墙座头依房主身份、地位、财力、追求的不同而造型各异,大概分为“斗式”、“坐吻式”、“鹊尾式”、“朝笏式”等数种。

第2个回答  2017-06-16
“马头墙”亦称“封火墙”,顾名思义,封火,防火也。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古代房屋多用木材造成,加上房屋修建密集(这个是中国习惯),所以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像森林大火一样蔓延开来,所以设计了“封火墙”。
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第3个回答  2013-05-14
我国传统建筑中双坡屋顶的山墙形式之一。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而呈阶梯形。美丽的马头墙。清花一样的纹饰,如精巧的景德瓷,平添了一种江南灵秀的风韵;上下对称的结构,又增强了一份音律的美感。
清代中期,徽商东进,把建筑文化也带到太湖流域,带有封火墙的建筑很快在民间流行。不同的是,当地老百姓将原来徽派建筑中平直的墙体改造成马头型,人称马头墙。古时候民间防火意识相当强,尤其是寒冬腊月,空气干燥,容易失火。安了马头墙可以削减风力,就算邻家失火,也可以避免殃及自家的房屋和财产。西塘的马头墙,有一层两层三层,甚至更多,这完全随房屋开间深浅的需要而增减马头墙层数,与主人的地位,财富并无关系。
“马头墙”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徽州旧时建筑应村落 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因形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其构造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上面再安各种式样的“座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禽兽类。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将这种建筑防火技术措施运用推广于民间民居建筑,始于明朝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当时徽州府城火患频繁,因房屋建筑多为木制结构,损失十分严重。何歆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每五户人家组成一伍,共同出资,用砖砌成“火墙”阻止火势蔓延的有效方法,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强制推行。一个月时间,徽州城乡就建造了“火墙”数千道,有效遏制了火烧连片的问题。何歆创制的“火墙”因能有效封闭火势,阻止火灾蔓延,后人便称之为“封火墙”。随着对封火墙防火优越性认识的深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一伍一墙”,逐渐发展为每家每户都独立建造起封火墙。而后来的徽州建筑工匠们在建造房屋时又对封火墙进行了美化装饰,使其造型如高昂的马头。于是,“粉墙黛瓦”的“马头墙”便成为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时便会背井离乡踏上商路,它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可。可以说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 。
主题为“无徽不成镇”的安徽馆,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典型的明清时代徽派建筑。马头墙、小青瓦,朴素淡然,却不失徽派建筑的大气、尊贵和精细。缓步而入,发现进入了一个幽邃的徽派天井,天井中央摆着一个古朴的石鼓,四周则铺陈有“荷花”和“螃蟹”的画面,暗寓“和谐”。四周呈“田”字状环绕分布着四个徽州民居常见的 “防火水缸”。
马头墙高低错落,从外形看颇具风格,因而不仅是中国南方徽派建筑常用格式之一,也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筑风格。一般来说,优美的马头墙多见于乡村,而在繁华的都市中,马头墙则极为非常难得和珍贵。
封火墙,顾名思义,是中国传统民居聚落的一种以防火为目的的墙体建筑。有的文献也写作“风火墙”。在封火墙出现之前,人们注意到火灾通常是自下而上地顺着房柱向上蔓延,因此封火墙的最初形态是在可燃的木质墙壁、构件上涂抹灰泥,以此来提高木质构件的防火性能,后来才出现了把木柱砌于砖墙之内的立贴式(即穿斗式)的山墙——封火墙。在传统村落中,以家为单位、以围墙相连建造封火墙,能够十分有效地防范火患。
封火墙在中国各地区有着不同的造型形式:如徽派建筑中的封火墙形如马头,俗称马头墙;而闽东派建筑中的封火墙又酷似马鞍,亦称马鞍墙。有的地区还根据其形状的不同,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命名。每栋房子依其方位与建筑年代,犹如人的命一样,各有其相应的五行。有时候,一座建筑同时出现金、水或火、土的组合,要取其“相生不相克”的原理。按传统的五行封火墙装饰,其讲究是非常严格的;建屋前,要请风水先生考察,风水先生则要根据屋主的生辰八字,以五行之法推算,才能决定该屋应该采用哪种行式。
闽东风火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山墙的一种形式,集中见于福建东部的福州和宁德地区,作用在于分割空间围合庭院、防范火患及祈福镇邪,其功用与其他形制的封火墙相类似,但在形态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闽东传统民居的山墙,即闽东风火墙是以马鞍形曲线构成,称为马鞍墙,亦有采用弓形、平行阶梯形,这与江南传统建筑中以直线型的直角阶梯式山墙为主的特征迥然相异。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放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古建筑中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使用马头墙时,两侧山墙高出屋面,并循屋顶坡度迭落呈水平阶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见的山墙,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长方形。
从当年作为古城制高点的天封塔或鼓楼之上俯瞰宁波,在连瓦接甍的各式山墙中,那重重叠叠、昂首向天的马头墙以它特有的傲人气质,撑起了旧日宁波黛瓦青墙、如微波般起伏的天际线。这样的老城景象不能不让人惊叹,遥想联翩。
在荆门城北山区的一些明清古民居中,都有一种称为“马头墙”的建筑,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顶,并随屋顶的斜坡高度呈阶梯形。因其高出屋面而仰首屹立,状如高昂的马头,故称“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防火墙等等,这种民居建筑格局盛行于明清,是中国民间传统建筑的重要标志。古代人们习惯称之为马头墙,不仅仅是因为它酷似马头。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古代有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喜爱,这也是大家将这种墙称为马头墙的动机。
看到这些马头墙,常令人为古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原本民居中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而从高处往上看,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上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家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马头墙不仅美观,而且实用。在古民居中,马头墙大致有三种功能:其一是阻隔功能。马头墙是房屋墙壁的一种,它具有普通墙壁的“障蔽”、“阻隔”功能。所谓“障蔽”就是通过墙体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使人们能在这个空间内“自由”生活,包括一些隐私活动。所谓“阻隔”就是墙壁本身不仅可以阻挡寒冷、酷热、风雨等自然因素对人的侵害,而且可以防止兽害和人为的侵扰,形成相对安全的空间。
其二是装饰功能。马头墙因其自身的建筑特征,在古民居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由于它高于民居的房顶,状如昂首的马,具有气势美;其次,它在建筑上呈阶梯形,逐层抬高,一般都在二至四级之间,多的达五级以上,具有视觉美。同时,它的每一级的两侧呈斜坡,再铺以布瓦,头上还装饰一些几何图案,具有古典美。总之,马头墙与古民居中的灰瓦、斗拱、雕刻、照壁等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构成了中国古民居的立体韵律。
三是防火功能。中国的古民居大都是砖木结构,极易发生火灾。人们在长期实践中,认为马头墙具有极好的防火功能。这种高于房屋的山墙,在自家发生火灾时,不易影响别人;当别家发生火灾时,由于有山墙的阻隔,也不易殃及自家,因此马头墙又叫封火墙。相传清代徽商胡雪岩在杭州创办胡庆余堂,当年一场大火烧了整整一条街。唯独胡庆余堂安然无恙,功劳全在这马头墙。
马头墙,乃中国南方徽派民居经常采用的山墙形态,而《宁波老墙门》一书中的一段文字,更是让我颇有同感。书中如是说:“与徽派的马头墙相比,宁波的马头墙更灵动典雅,更写意传神,也因此它的壮气势造神韵的功能也比徽派建筑更为明显突出。”这一点,我想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靠甬城马头墙檐角向外穿挑的构造来实现的。高翘的檐角成就并强化了马头墙独有之气势,赋予其除防火、防贼等实用功能以外崭新的装饰意义。
书中用“龙背兽脊,傲首向天”来形容此种马头墙,无疑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甚至于今天宁波鼓楼公园路街区和天封塔郡庙街区内后来新建的仿古建筑,也在马头墙上丝毫不吝惜高翘檐角的运用。
在徽州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至今还保存着众多徽派古建筑,他们像一朵朵雍容典丽的艺术奇葩,装点着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
徽派建筑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徽州建筑是古徽州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建筑精髓,布局上自然与环境融为一体,以风水理论为依据,强调天人合一,依山临水既考虑生产生活的便利又冲突精神上的需求,徽派建筑是南方杆栏式建筑和北方四合院相结合的产物,即继承儒家的文化理论,有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自成一派,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手法。
徽州有“青砖小瓦马头墙, 回廊挂落花格窗”的诗般意境的美景,这句话说的是明清徽派的建筑风格,青色的砖、小片的黛瓦、马头墙、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雕刻精美、流檐翘角、宏伟壮观.... 可以让人感受到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巧 。在中国民居建筑上独树一帜,故而名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更使我辗转流连,品味再三的是民居建筑中一排排高低起伏,宏伟壮观的马头墙。马头墙是从乡村到都市雅俗共赏的建筑形制。无论在灯红酒绿的都会,还是在烟雨迷茫的乡镇。马头墙都以自己优美的造型装点在天际线,传递着人世间的烟火沧桑。
都说“青砖小瓦马头墙” 是徽州建筑的风格体现,然而我却认为 青瓦粉墙,并非徽州民居所独有,然而做成那么普遍的马头墙组合,高低起伏,谱成一曲曲具有优美地旋律——连续的、渐变的、交错的、起伏的,几乎有各种韵律美形式的——黑白交响诗,衬以青山绿水,这才是徽州民居独特的艺术风格。
马头墙的组合特别注重和谐流畅及统一规划的整体美是和当时徽州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因为徽州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宗法制度影响下的徽州官商士民对封建风水文化顶礼膜拜,笃信不疑,他们要求建筑的轮廓必须有序且有层次感,如果杂乱无章会的话会影响宗族的兴衰。
如果你从远处眺望徽州民居的一个村落,就好像在欣赏一幅水墨画,整个画面幽静、典雅。但却没有静的沉闷,压抑。这就要归功于马头墙了,墙头上的马头造型,犹如昂首振鬃的骏马,腾骧屋脊之上,仿佛带领着墙壁向前奔腾。给人视觉上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这种动感,似乎也改变了村落原来的静态,使它也富于动态美了,从而使整个幽静的村落也显示出几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这种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享受。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本身是不动的,徽州民居中的墙壁也是如此。它高耸着,挺立着,发挥着它的多种功能。如果没有马头墙的装饰,它就会黯然失色,而与一般的墙壁无异。但在徽州能工巧匠的手中,经过巧妙地形象塑造和审美的加工,赋予它以马头形状,这就改变了一般墙壁的呆板面貌,而成为美的艺术品,并为审美者提供了想象的物质资料,审美者可以从马头墙所诱发出来的形象思维中获得多种多样的美感。
墙壁就像马的躯体,在随着昂扬的马头而腾飞,在徽派建筑中马头墙随处了见,它是和家族建筑群连成一体的,因而它是少见的、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它形成了庞大的群体。它腾镶在住宅之上,跃向广阔的天空。远视之,则见青霭缭绕,云傍马头,马驰聚之疾如云之腾飞。这便是墙上马头形态映入审美主体心坎上所显示出来的美。
徽州建筑,正是由于具有马头墙的造型,因而大大拓展了它的空间感,并强化了它的运动感,从而显示出它那生气勃勃的活力。令人感觉到,它不是股神处于偏僻狭窄的环境中,而是驰骋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它是徽州民居兴旺发达的象征,是徽州腾飞的象征。而抽象的设计,仰首长嘶的马头形状,使得封火墙具有了艺术美感。
建筑作为环境艺术必须植根于周围环境之中,与周围环境氛围有机统一。处理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观感,还可以更好地装扮环境。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说,“一座好的建筑物应该能适应周围环境,它不是力求在那里表现自己,而是应该去改善、美化和丰富周围环境,这是设计一座建筑最起码的要求”。马头墙就是徽派建筑间的一个统一点,因为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可见马头墙的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徽”字之妙——马头墙的寄托。徽派建筑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那一层层、一座座高高矗立、错落有致的马头墙。马头墙别致的飞檐,独特的样式,在阳光下洒落的斜影,千百年来如诗如画地镌刻进国人的心灵深处。它们湮没在徽州古村落中的一片青砖黛瓦之间,得不到蓝天白云的映衬而显得高耸。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匹匹正在昂首待命的战马,只等一声令下,便奋蹄直前。它们为徽州建筑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徽州建筑因它们而被国人传承永记。
高峻的马头墙,乃是望族宅第的标志。平民居住的房屋,其硬山式屋顶的侧面很少用马头墙来包裹,而多直接利用硬山顶本身就有的人字形墙体立面。依据马头的多寡,马头墙可分为二阶式、三阶式、四阶式等,亦可通俗地称为“二马头”、“三马头”和“四马头”等。马头越多,则马头墙越高耸,其主人的地位也就越显赫。
“二马头”是老城中最常见的一种马头墙,而南郊路的袁牧之故居和马衙街的秦氏支祠则是三阶式马头墙。其实,单是“三马头”的马头墙,特别是两座及两座以上的“三马头”在青石板古巷中对峙而立,就已然气势非凡了,而宁波孝闻街伏跗室的三阶与四阶马头墙在小巷一侧比肩挺立,其峻拔之外形,无疑便是此处老街区内最具有标志意义的景观了。
至于桂井街的师古堂,月湖柳汀之上的贺秘监祠,还有扬州吴道台宅第内的藏书楼——测海楼则具有典型的四阶马头墙。最显赫的“五马头”在旧城改造以后的宁波已经很难找到了,据我平日观察,月湖西岸桂井巷内的徐氏旧居,还有平桥河边上的宝奎庙大概就是“五马头”遗存的实例,前者气势绝伦,而后者在形制上则略显小巧。
此外,宁波庆安会馆内的大殿亦有典型的五阶马头墙立面,只不过庆安会馆大殿属重檐歇山顶建筑,在等级上与普通的硬山顶民居有着显著的分别。至于“五马头”以上高度的巨大山墙,我还尚未得见。看来,有“五马朝天”之称的五阶马头墙很可能就是宁波城内最为峻拔的马头墙形象了。
当然,如同桥的组合是水乡最美的景观一样,马头墙的组合亦是江南古城中最摄人心魄的景象。老城之中,“三马头”、“四马头”和“五马头”错落而立,承转起合,彼此相望。远远看去,确有“万马奔腾”之气魄,亦给静态的古城增添了动态的张力。
马头墙是深宅大院最好的象征。在近代西式山墙传入宁波以前,马头墙以它昂首朝天的傲然仪态一直就是老城内天际线的绝对主宰。只是如今,在新旧千年更迭之际,城市天际线的主角也在不经意间变换了。马头墙的世界逐渐破碎瓦解了,它们残存于城市的角落之中,只是它们“龙背兽脊,傲首向天”之气度依旧不改!
江南民居古朴庄重,白墙黛瓦,有了马头墙的点缀,原本呆板的墙体,就显示出一种静中有动的感觉。远远望去,聚族而居的村落,起伏的马头墙,给人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同时也能显示出整个村落,和谐耕读,生机无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