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题所述

一、对学生学习心理存在问题进行诊断:
从社会大背景来看,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在日趋加剧,广大青少年学生对诸多社会变化的心理适应无所适从。同时,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误区往往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从家庭因素来看,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通过高期望值来施加压力,让儿女实现其光宗耀祖的理想,易使子女产生压抑,一旦受挫,心理防线便崩溃,导致心理障碍。家长而用心中认定的标准来要求子女。有的家长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子女,有的家长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子女,自己没办法实现的事要求子女完成。
从学校、学生自身来看,由于中学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科目的增加,内容加深、自主学习的要求提高,加之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的风格不同,造成许多学生不能及时的有效进行自我调节,难以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特别是部分学生小学阶段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基础都较差,进入中学,新鲜一阵子,然后对学校生活、学习便索然无味,学生心理素质弱化,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心理的主要问题有:
(1)学习适应不良型。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 
  (2)兴趣衰退。有的学生,除了游戏,对学校、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都不感兴趣。
  (3)缺乏自信,自卑或自傲。自我评价或过低、妄自菲薄,或自责傲倾向,对自己的失败估计。
  (4)封闭退缩。不愿交往,情绪苦闷、封闭,如有交往,也是被动勉强,交往内容表面化,他们的情感交流退缩型的,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
(5)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可行性
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心理健康,部分学生的行为问题在开始时主要是心理问题,因未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而转化为品德问题的。教师要善于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教育学生。
1.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心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心理健康教育均是为了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需要,形成健康的个性。
2.教育内容的交叉性。实际上,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二者具有交叉性,有的还是真接的,如初一上册的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的教学内容——善于调节情绪;有的是间接的。我们都知道,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而这个“知、情、意、行”都是心理因素,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确定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学生社会化进程。即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问题四大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的因素、学校因素、个人素质因素等。从学生学习心理问题产生的四大因素来看,解决这四个问题,正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题中之义。
3.教学方法的相通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不同,初中思想品德课是讲道理摆事实的灌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认知疗法,但两者教学法有相通之处。
①体验法。都有阅读与听故事,学生进行生活性体验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
②操作法与行为强化法有相通之处。通过活动、竞赛、游戏、劳作等方法,训练学生竞争、合作、团结、机智等行为心理品质。
③讨论法。两者都有讨论法专题讨论、分组辩论、想象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
④角色扮演法。两者都有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表演、角色互换等方式获得丰富的道德心理感受。
⑤行动法与行为强化法相通。通过行为训练、示范、奖赏、惩罚、契约等办法,利用正强化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心理行为,利用负强化消除不良道德心理行为。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的主要策略
(一)教学教育观念整合与转变。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总目标中的“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这个目标要强化。我们应根据心理教育规律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新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师角色的表达有三点(1)教师不应仅是一个道德的传播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2)教师不应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而更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促成者。(3)教师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而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顾问。 这三点应该还要改进成为心理健康的辅导者。
(1)教师不应仅是一个道德的传播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的向导。(2)教师不应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而更应是学生学习心理成长的促成者。(3)教师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顾问。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
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相反,专制、紧张的师生关系,学习压力过大,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而由传统的师生关系到新型的师生关系又是思想品德初二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教师要用自己的巨大的正能量,用宽容、理解接纳不同层次和不同表现的学生;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教育,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与学生一起面对成长的烦恼与困惑,在课堂上,运用心理学的元素,让学生敞开心扉,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关爱学生,懂学生比爱学生更重要!我们教师最常见的说法是:我是为你好,至于你需不需要,你认不认同,则不是我考虑的范围。因此,我们教师就会常有“我本将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的无奈,这是不懂学生心理的无奈。学生的有六种矛盾心理特征:
一是希望被人理解与心理意识封闭的矛盾。一方面不愿透露内心,另一方面又常驻常埋怨别人不理解。要懂得学生这些,就要走进学生。二是强烈的上进心与自控能力差的矛盾。三是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四是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五是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的矛盾。六是心理焦虑与心理松弛的矛盾。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当学生怍逆甚至是情绪失控时,教师应会较少对等地与之发生冲突。
(三)教师要善于抓热点问题,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有机融合。
教师要深入学生,熟悉学生的活,了解学生们最关心什么、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最大的烦恼和困惑是什么,发现热点,就找到了活动的主题。如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但许多学生难以把握交往的尺度,陷入早恋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我们可以结合第三课 《同侪携手共进》第二框《男生•å¥³ç”Ÿã€‹æˆ‘们可以通过小品表演既肯定男女生交往的必要性,又使学生学会男女生交往的规范。
如有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用心中认定的标准来要求子女,通过高期望值来施加压力,让儿女实现其光宗耀祖的理想;有的家长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子女,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子女,自己没办法实现的事要求子女完成。我们可以通过第一课第一框《我知我家》的教学,达到“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可改变” 《难报三春晖》“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第二课第一框《严也是一种爱》和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让学生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共同帮助学生化解心中的难题。
(四)借助心理辅导方法,实现教育方法与技术的融通。
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要扩展学生的知识,而且还要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转变其态度、养成必要的社会技能等,所有这些单靠知识传授是难以奏效的,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辅导的教育方法,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师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辅导的教育方法,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谈话、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
比如谈话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辅导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思想品德教师运用谈话法,解决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排除心理障碍。
在教第九课第一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师让学生运用谈话法,在坦城的交流中让各种思想相互交锋,让学生掌握:宽容他人,悦纳自己,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提高个人素质。
比如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练习某种行为方式,身临其境地去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活泼、有吸引力的方法,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创造角色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如小品、情景剧。如发达的网络对学生影响极大,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有的学生沉迷网络。我们可以用第六课 《网络交往新空间》中的《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让学生从中选择最优行为,再让学生作示范表演,形成共识,掌握行为规范。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辨别觉察能力,学会自我保护。
比如班级、小组讨论。这种方法是组织小组或全班学生,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担任主持人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和主题。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讨论的目的是使学生明辨事理。组织实践活动,活动后评选最佳表现者,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行为训练,在评选中提高层次。
我们可以通过第四课 《老师伴我成长》中的《有效沟通 健康成长》“新型师生关系”、“共筑师生情感桥梁”从心理上,有预见性做好学生与教师、学校冲突与预防的心理准备。请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以前后两桌为一小组,互相传看笔记本。要求每人以赞赏的眼光去看其他同学的笔记,分享他人的成功喜悦。
(五)教师要适当地组织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大和延伸。它通过社会实践活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文学艺术活动、科学技术活动、体育锻炼活动、劳动公益活动等,为学生走向社会、接触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组织得好的课外活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的需要发展得更为强烈,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奋发进取,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等优秀的思想品质;不仅能有效地形成学生的外在动机,而且能激活学生的各种内在动机,合力推动学生健全人格的完美发展。如举办竞赛活动。在教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竞争无处不在,积极的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促进作用。可以通过《知识竞赛》这类的活动,来增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当然思想品德课与心理健康课又是有区别的,如果个别学生心理已进入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就应该运用各种专门的心理学方法矫正,使之恢复到正常健康状态。这些方法主要有心理分析法、患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宣泄疏导法、暗示法、代偿迁移法、自信疗法、自我防御启动法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